從「你在哪裡?」到「我在這裡!」 推動信徒靈命塑造的體驗

文 / 黃韻妍博士
日期 / 2025年1月

過去近廿年,我在香港教授靈命塑造及有關科目,從一個整全的角度看基督教靈命塑造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hristian Spiritual Formation)。這個課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我所作猶如大海中的水滴,盼望同道們可以逐漸見證神如何在我們中間開發江河!

推動信徒靈命塑造之旅,明顯不是一蹴可及,而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你在哪裡?」是神對人類最始初的呼喚,我們如何幫助信徒去回應祂?

幾年前,我在WhatsApp看到兩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在此與大家分享:

從生到死有多遠?
從神到我有多遠?

過去幾年的大疫情,令我們深深明白,從生到死可以是呼吸之間的事!!
從神到我又有多遠?相信這更是我們要常常反思的問題!

談靈命塑造,不可不談人的心靈。神學家奧古斯丁一語道破人心靈的狀況,原來跟神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是因你而受造的,所以我們的心永不安寜,直至它能安息在你裡面!」1 談及人的心靈需要,在心理學上我們有這樣的區分:未感知、感知與真正的需要。未感知的需要,指的是人未察覺的,有關自己的需要。感知的需要,是人已察覺的主觀意欲,但並不是真正的需要,例如:你的一位家人最近對你說話很沒禮貌,你好想駡他一頓。可是你真正的需要,可能是先幫助自己平靜下來,再找機會與他傾談。從靈命塑造的角度看,我們如何幫助人從未察覺自己需要神,到察覺自己主觀的需要,最後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神?

人的理性、感性都是神賜的大禮物,我們可以從接受知性的教導(informational),得到對神的理解。可是這不足夠,還需要感性、體驗性的培育(formational),令我們的認知,得到體現。若我們足夠開放,聖靈就會在我們心裡工作,成就生命的轉化(transformational)。神的話語很寶貴,教會普遍注重知性的教導,卻忽略了如何讓信徒對神的知識得到深化,這正是靈命塑造給予的空間。

如上文提到,推動信徒進入靈命塑造之旅,是漫長的路程,其中我有以下兩個觀察:

1.我們忙於應付看得見的,卻忽略看不見的 

保羅說:「我們所顧念的,不是看得見的,而是看不見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不過,這似乎不是今日信徒的生活狀態。在平日的飯桌上、言談間,我鮮少聽見信徒自發地談論信仰,或分享對神話語的領受。在團契的聚會中,大家分享的多是圍繞生活的遭遇,卻少有觸及自己的內心,更遑論神在其中的工作。看得見的是人與事;看不見的是心與靈;看不見的更是在背後掌管一切的神!為何我們較難描述自己的內心?這是我要接著描述的第二個觀察。 

2. 我們嚮往高山,輕看低谷的經驗 

我們不情願面對那些令我們困擾、挫敗的痛苦遭遇,以及所帶來的負面思緒。亦以為神不喜歡自己在這樣不堪的境況,其實那全然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很有興趣介入我們的困境。在門徒的失落中,祂是那主動靠近,與人同行對話的主(路廿四15-27);也是在風浪中, 主動在海面走向門徒,帶來拯救的神!(太十四25)

靈命的進深總是往下的,這是個充滿吊詭的真理。幽谷的出現,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展現。對基督徒作家帕默爾而言,那是當他患上抑鬱症的時段。在書中他坦言自己的掙扎及如何進深與神的關係:「這抑鬱的經歷,催逼我在冰塊下找到生命的河流。」2這種「往下」的發展,亦是聖經中著名人物的屬靈生命寫照。例如約伯在苦難中親眼見神的自白;彼得三次不認主、又三次宣認愛主的剖白等。 

有鑒於此,我嘗試從人的感知需要入手,設計及教授靈命塑造的課程。 

從感知需要(felt needs)到真正的需要(real needs)

課程關注領袖們如何面對困擾中的情緒?在人際衝突中如何行事為人?在滿有張力的事奉中如何自處?反思及洞察這些遭遇,成為靈命更新的契機。課程結合認知(knowing)、在滿有張力的事奉中如何自處?反思及洞察這些遭遇,成為靈命更新的契機。課程結合認知(knowing)、體驗(being)與實踐 (doing):除了認知層面的講授,更有個人及小組的學習體驗,幫助學員深化所學的概念,讓聖靈在其中塑造與轉化,以致學員在各生活處境中活出更新了的生命。  

從施教(doing)到施教者的靈命(being)

作為施教者,除了灌輸有關的理念,更要提供適當的空間,促進學員與己、與神及與人的結連,這些空間包括課堂內與外的屬靈操練。操練不是要再多作一件事,而是「揭開、顯明,讓祂的光照亮」,是「騰出空間讓聖靈的工作得到展露…騰出空間去聆聽及遵從主的呼喚」。3

帕默爾在《教學的勇氣》一書中提出,教學「是內心靈魂的一面鏡子,只有當我有勇氣直視鏡中的自我…我才有機會獲得自知之明…好的教學必須有自知之明…。」4

作者的意思是,施教者難免會把自己的狀況投射在學生及所教的科目上。所以懂得自省很重要。作為講師,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實踐我所說的(walk my talk)。當我在人前述說生命轉化的重要,我自己也要撫心自問:我認識自己,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嗎?我的生命有持續地被聖靈更新嗎?  

從神到我有多遠?其實是在覺醒之間。作為施教者,除了致力促進受教者對神的覺醒,也希望我們同時能成為受教者,不抗拒、不逃避,常在祂面前靜聽。(賽五十4, 5)


1 奧古斯丁: 《懺悔錄》卷一, 第一章。Confessions, trans. Henry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New York, 1992, Book 1, i., p.3.
2 Parker J.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0), 57.
3 黃韻妍, 《讓明光透現: 邁向整全的靈命塑造》香港: 天道, 2021, 159。
4 帕默爾, 《教學的勇氣: 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台灣: 心理出版社, 2016, 3.

黃韻妍博士


中國宣道神學院資深基督教靈修學講師,教授靈命塑造科目多年,是許多牧者及信徒領袖的屬靈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