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善惡間的人生

文/ 黃佩芳

我很喜歡看電影,常常在電影世界中得到許多啟迪,讓我的心靈得到滋養!

是的,電影可以滋養人的靈性(當然,也有不少電影會蠶食人心,這由個人選擇看甚麽和怎麽看來決定)。其中一部讓我靈命獲益良多的電影,是幾年前一部很賣座的商業片:《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 。它對善惡的探討與闡釋,發人深省,是靈修的好材料。其中令我最深刻難忘的一幕,是一個一向追求正義、深受市民愛戴的檢察官,因至愛慘遭殺害而在極度悲憤傷痛之下,為報復「罪魁禍首」,竟向無辜婦孺下毒手,好讓「罪魁禍首」親嚐喪親之痛。

講報復的情節是老生常談,該片有甚麽新意呢?《黑夜之神》突顯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任何人,儘管自認為或被認為是良善與正義之化身,也有其幽暗、軟弱的一面,也可以作惡——甚至是窮兇極惡。

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斷不會作出殺害無辜婦孺此等大惡,或者覺得這不過是電影故事的誇張手段,不過人常在善惡兩端的之間游走卻是實事。這裡我分享一件日常生活的真人小事。

有一次,我與一位德高望重的牧者在酒樓用膳,期間他發現菜餚「有問題」,便將侍應生召來,狠狠指責了一番,然後要求撤換!我與這位牧者也算相熟,他平日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位不多見的「牧養型」的牧師,就是很會關懷別人,深受弟兄姊妹敬愛。然而這樁「換菜」插曲卻讓我看到他的另一面,讓我有點意外與感慨。

也許這是因為我有理想主義傾向吧,渴望聖經所說的屬靈九果(加拉太書 五22-23 )能夠更具體、更廣泛地落實在不同的生活層面(包括教會、家庭、社會等),也渴望「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8)。所以,我覺得遇上不合理的事時是要去糾正,但卻不需要訴諸於粗暴;菜是要換,但不必怒罵侍應生。況且,上的菜出了問題也不一定是侍應生的錯。生氣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有智慧地處理怒氣。

聖經那崇高的標準當然不易達到,就算窮我一生之力也無法完滿達標。不過面對似乎過於高遠的理想,我們是不是就要採取放棄的態度呢?是否對成聖(sanctification)就嗤之以鼻呢?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會讓人性的幽暗軟弱面——消極、灰心、懶惰、不思進取等——自動取勝了。過去,上主讓我所經歷的恩典與改變,令我深深體會到我們要追求善,追求生命的成長,因為生命是可以成長的,我們是可以向「成聖」越靠越近的。

不過,在追求善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惡(或指罪惡、或指苦難)的存在。當面對誘惑、當權益受到威脅、當無辜被害、當失去至愛,當見到教會內、社會中有不仁不義之事時,我們會選擇怎樣回應?當我們迂迴逃避或是忙於糾正外面的惡時,可有省察自己內在的心思意念是怎樣驅使自己言行?這些言行又帶來甚麽影響?

輕忽個人內在的惡,最終就如《蝙蝠俠——黑夜之神》片的檢察官一樣,不單沒有除去原本所認定的惡,反而任由內心的幽暗力量擴張作主,以不同的形式加入了惡的行列,結果令惡勢力更猖獗。

當然我們也必須強調,正視人性幽暗、積極地與罪抗衡絕非指要以指責渡日。主耶穌責備最深的,就是喜歡指責人的法利賽人。

那麽我們到底該如何正視罪、抗衡罪呢?

聖經說:「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詩十九12-13)。這裡我先分享這節聖經,詳情下次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