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選讀 -朱利安·諾里奇(Julian of Norwich) All Will be Well 一切都會轉好

文 / 葉美珠牧師
日期:202410 

楔子

我過去教導教會傳統的屬靈操練,總會在瞭解每個傳統屬靈操練淵源的同時,研讀開創者的生平事蹟及其文化與時代背景,以期知悉這些操練的起源和動力。在研習中漸漸地發現,這些操練往往是開創者在神的引導下,於其所在生命與時代的衝擊中產生。我開始好奇,這些屬靈人物何以如此執著的要認識主、愛主及跟隨主?他們的秘訣在哪?有什麼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學習或借鏡之處?

第三世紀的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強調:人需要親近神,與神保持親密相通。他說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愛上耶穌。沒有比這更重要、更核心、更具決定性的事。與神同行的生命不花時間,卻佔用我們所有的時間[1]

今天我想介紹靈修學中的一位經典人物 — 朱利安·諾里奇(Julian of Norwich 1342-1416)和她的作品。朱利安的作品影響深遠但其名卻不爲人熟知,我們探索她的生命歷程、細讀她的靈修著作,思考她何以能不斷地愛上主?以致於在她所處的時代及教會歷史上留下終極的貢獻;在靈修學的歷史中寫下不可磨滅的一頁。也期望她在我們成長路上留下寶貴的影響。

出生背景

朱利安·諾里奇(Julian of Norwich 1342-1416[2] 14世紀英國的一位神秘主義者和隱修士,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公開確認以英文撰寫靈修著作的女性。在她之前雖有其他女性作者,但都隱藏真名;她們或以男性編輯題署,或使用假名。朱利安的寫作,既結合她個人神秘的感官經驗,又具備了對神學知識的理解及獨特的屬靈洞見。在與神相交的經歷上,對後來的信徒深有助益,也促使教會開始注重屬靈經驗的價值。她的時代,正值基督徒從隱修士走向效法耶穌在地上的生活;朝向與神同行、以基督為中心的目的,更流露生命的情感。[3]她的作品對此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朱利安生於黑死病(又名鼠疫)肆虐的時期。瘟疫最初在1347年至1351年間席捲歐洲,導致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至一半,約7500萬至2億人死亡。朱利安的成長過程中,黑死病多次在歐洲捲土重來,疫病侵襲及人口驟減導致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動盪,人心不安,對英格蘭社會和宗教生活影響深遠。

十四世紀的歐洲受基督教文化高度影響,教會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當時人們對疾病的理解有限,有些人認為黑死病是神對人罪惡的懲罰,這錯誤的觀念導致信徒們轉向宗教尋求寬恕與解脫。所以黑死病不僅是一次公共衛生的危機,也引發了人們在宗教信仰上的反思與轉變。朱利安的屬靈經驗及神學思想透過寫作在當時帶來前瞻性及永恆性,與當時常見的神學思想:「瘟疫是神的懲罰和審判」有所不同。她的著作闡明,瘟疫氾濫時神永恆的慈愛及掌權,給受苦的信徒帶來極大的安慰與鼓舞。

朱利安生活的時代也處於著名的「百年戰爭」中。英法兩國之爭從1337年到1453年間纏鬥不休。1381年,由於多年不公正、不公平的稅收,英國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種種社會的不平等及壓迫,影響了朱利安對人類苦難及上帝公義的反思。1378 年,羅馬天主教會分裂,教會陷入相當大的混亂。她的著作強調了上帝無限的愛和良善,並傳遞了一種對苦難的超然理解。她的神學思想可能是試圖在動蕩時代中尋求內在平靜和屬靈安慰的結果。

1373年,三十歲的朱利安經歷了一場嚴重的疾病,以至於以為自己即將死去。生死邊緣,她不僅忍受身體上的痛苦,也承受了內心巨大的恐懼和絕望。然而,正是瀕臨死亡之際,她經歷了神所賜的十六個啟示,收集在她的著作《啟示Showing)中。後來用了二十年來反思這些啟示,將所得記錄在《神聖之愛的啟示Revelation of Divine Love)前著《啟示Showing)的長篇版。她原無意將書出版,記錄下來只因這些啟示讓她感受到上帝的臨在和無限的愛,並成了她肉身與靈性生命中的重要轉折點。她的屬靈經驗與當時的黑死病有極大的關聯性,她在疾病與痛苦中得著神美善與慈愛的啟示,發展出她靈修神學的思想。

若回顧過去四年的Covid-19疫情及各地的戰事危機,今天我們所處的大環境 — 通貨膨脹、 政治分歧及貧富懸殊等問題,比朱利安的時代更極端化。 導致人心焦慮恐懼,人際關係緊張疏離,也留下了許多身心靈的後遺症,與十四世紀的瘟疫及英法戰爭所帶來的衝擊有雷同之處。讀朱利安其人及其著作,反思她的屬靈生命經驗如何影響當時的信徒,或能為今日的我們帶來提醒及幫助。

本文選讀朱利安在靈修學上有重要貢獻的四個神學思想,以幫助我們今天對所處的時代景況學習反思。

一、 榛子的啟示:創造,愛護,保守(Made, Loved, Kept)它

那時主給我看一個小東西,它在我手心上,
渾圓若球,跟一顆小榛子差不多大小。
主對我說:『這就是整個受造萬有』
主又對我說:『它要久久長存,從現在直到永遠,因為我非常珍惜它』
於是我了解到,萬物的存在都有主的關照和愛護。
我們需要了解受造物的微小,看到它的虛空,
才能在愛中擁抱永恆自存的天主。 

若只在無關重要的事物中尋覓,我們將永遠找不到心神的安憩,
它們是不能滿足我們的,不同於在主內,
因為祂全能、全知、全善,祂才是我們真正的安憩。[4]

身處疾病及戰爭的衝擊,朱利安在瀕死之際,神向她展示手掌中榛子的意義,它是如此微不足道,似乎轉眼就化為烏有。神卻向她啟示這小榛子的三個屬性:它是神的創造、神愛護它、神也保守它。

若在一切渺小而轉眼即逝的受造物中尋求,我們永遠得不到安息與滿足。唯有真實地認識神,愛祂,經歷這一位全能、全知、全善的神,我們才能得著真正的安息。因為祂本就是安息。

她說:神因受造物而歡喜,而受造物也因祂歡喜,他們窺見神,便無休止地驚歎。驚嘆於創造者如此之崇高、偉大,美好,以至受造物視自己幾近於無。然而,真理和智慧的光,清澈地使人悟知自己是為愛所造的,神在愛中保護他,永不止息。 (《神聖之愛的啟示第四十四章,256頁)

二、 上帝的母性

「因為在造我們時,祂是我們的真父;
在祂降生成人和受死中,祂是我們的真母;
而在我們的靈魂中,祂不斷地在慈愛中滋養我們,是我們的真主宰。」 

因此我逐漸了解到,有三個方式看待主的母性.
首先,藉著主,我們的生命獲得受造:
第二,在基督內我們的本性受到培育,因此開始恩寵的孕產,
第三,孕產的工程由主內出來,以同樣的恩寵覆蓋萬有,
這恩寵長闊高深,持久到永遠,如同主的愛情一樣。[5]

她在神學上最早提出非常獨特且富有創見的觀點——上帝的母性,尤其是將耶穌基督描繪為「我們的真母親」。在基督教神學中極為罕見,卻展現上帝不同面向的愛與慈悲。朱利安通過這種母性的形象,強調了上帝在照顧和撫育靈魂上的溫柔、保護和深切關懷。朱利安認為基督像母親一樣孕育及培育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得以成長和成熟。

從朱利安 · 諾里奇的寫作中可以看出她是位女神學家;聖經神學基礎精湛。她提出「上帝的母性」觀點,為神學提供了一個嶄新且富有靈性深度的視角。然而,這一觀點也挑戰了基督教傳統中以父親為中心的神性形象,並觸發了對神性別、聖經教義以及基督救贖意義的討論。但在她的時代,瘟疫中受苦的信徒所需要、更能切身體驗的、是全方面的及更具憐憫的神性,而不只是神的權威性及懲罰性。朱利安以神性中的慈愛和恩典為主導,也影響了後來的靈修傳統,以及更著重體驗的靈修學。

三、 耶穌受難的啟示

我清晰地感受到祂身上每一個傷口所帶來的痛苦,
特別是那些釘在祂手腳上的釘子所造成的傷口。
我深刻地感受到這些痛苦彷彿我自己親身經歷了一般。
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如何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我被告知,這一啟示是為了讓我記住,
不論我們在生命中經歷了多大的痛苦或艱難,
只要我們依靠上帝的愛,我們就能找到安慰和希望。
(神聖之愛的啟示,第四&五章)

在朱利安所經歷的十六個神的啟示中,不斷重複出現的是耶穌受難、受死的異象,使她深深地體會耶穌基督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形成了她靈修神學的核心。在一個瘟疫氾濫的時代,社會道德敗壞,甚至信仰陷入危機的時代中,她點燃一盞明燈,指引黑暗中的信徒,耶穌基督是生命絕望中的出路。她的寫作成為時代的盼望,甚至在今日類似的時代處境依然能帶來心靈的震撼與共鳴。

四、 All Will be Well』一切都會好轉

如同父神在虛無中創造一切,
同一個三位一體的神使一切錯謬變為美好。
『對你不可能的,對我卻不是。我要在萬物中光榮我的話,我將使一切盡變美好。』
因此我被主的恩寵指引,緊緊地持守信仰,而且同時穩固的相信,
天下萬物都會變得無比美好,因為這是我們的主將要完成的偉大行動,
在這行動中他要完全實現他的話語,任何不盡美好的事物,將獲修好。[6]
「而這句話的真諦是,不論我們在生命中經歷什麼樣的挑戰或艱難,
所有的事物最終都會被神的愛和智慧所救贖,
一切將會得到最終的安慰和解決。」

若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朱利安·諾里奇(Julian of Norwich)的著作,那就是:”All will be well and every kind of thing shall be well.(一切都會好起來), 簡而言之就是All will be well這句話出自《神聖之愛的啟示第十七章。這一章中,朱利安描述了神所賜十六個啟示的最後,神告訴她:所有事情最終都會變得美好。朱利安的著作體現了她對神的無限信賴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樂觀展望。她以這些啟示來鼓勵讀者面對困難時持守盼望和信心;在焦慮和恐懼中必能經歷神的平安與同在。

朱利安留下這四方面靈修神學的文字,是向對她所處的時代傳講神的屬性、創造性、慈愛、恩典及掌權,使當時的信徒可以勝過凶險的疾患及社會困境。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種種挑戰,不也同樣需要這樣堅定的信念及屬靈經驗嗎?


[1] 一生渴慕神,傅士德等著,校園出版社,p.29,
[2]   image courtesy unlockingfemininity.files.wordpress.com
[3] 一生渴慕神,傅士德等著,校園出版社,p.201-203
[4] 摘自憂苦中的安慰,與神秘家朱利安一起祈禱30 天,John Kirvan 著。光啟文化,2012, 第21-23 頁)
[5] 摘自憂苦中的安慰,與神秘家朱利安一起祈禱30 天,John Kirvan 著。光啟文化,2012, 第81-83 頁)

葉美珠
Mimi Yeh


在美國羅省基督教會牧會17年,臺北靈糧神學院神學本科及牧靈諮商科擔任專任老師及輔導主任七年。現任基督豐榮團契靈命塑造事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