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的反思

文 / 嚴國樑
日期 / 202510 月 

現代人活在一個崇尚「成功」的世界,基督徒的圈子也不例外。與眾人身處同一「星球」(planet)的牧者,也很難逃脫以「被人認可」來肯定自我價值的社會氛圍,逐漸以外在工作為生命核心,忘卻了内在生命與神的關係才是重點。

因此只有以所是(Being) 流露出所為(Doing) 才是活出真我(True Self) 的真諦,否則往往會落入捨本逐末的光景。

我在追逐什麼?

作為牧者,牧養群羊、領導教會和帶領教會增長是天職(vocation)。然而,若以教會的人數、發展狀況來衡量成功的定義,甚至作為牧者的成敗準則,便能使之進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我這樣說,並非要為失敗找藉口,也非替懶惰護航,而是在肯定從神來的呼召(vocation)以外,更要尋索「我是誰?」、「我的價值何在?」、「何謂神眼中的成功?」。因為若不深入觸碰以上三個命題,單單以神給予的呼召來進入這個不斷追求成功的世界,不但難以完成神的使命,就連自己内在生命也會賠上,這絕非神所樂見的光景。

在一些牧者的聚會和大型會議中,我留意到自己往往不甚自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觀察到這些聚會也是在追捧那些成功的教會和牧者,使之成為神話般的偶像。這誤導大家,應以被追捧者的成功作為標竿和效法對象。當然,這些教會和牧者是值得肯定的,卻不需要成為成功的標準。不是所有的教會都要成為大型教會、擁有過千會眾才算成功;亦非只能帶領教會人數急速增長的牧者才是神所重用的僕人。這些誤解,使那些在小型教會或小堂會中默默耕耘的牧者感到自卑。其實,牧者的天職是餵養群羊,非數點群羊的數目;復活的耶穌向彼得顯現時,勸勉他要牧養祂的羊(約廿一15,17),彼得年老時也鼓勵教會領袖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彼前五2),這兩段經文都提醒我:作為牧者的呼召是牧養,而非追求成功;且牧養的並非「我的羊」,而是照顧「神的羊」。原來神要求的是「忠心和甘心承擔主的託付」,而非換來別人眼中的成功。

我的價值?

此外,神又鼓勵我從另一角度看自己的價值。我自幼是一位自我形像較低落的人,父母、老師、同學經常將我與他人比較,其結果就是將我比了下去。令我感到各方面不如人,逐漸形成了「我這個人就是不配、沒價值」的自我評估。這心聲已入骨髓,只有神才能為我作換髓手術,叫我心靈重拾健康。The Gospel Coalition所編著的書 “Identity Theft: Reclaiming the Truth of Who We Are in Christ” 中提到「人是按着神的形像而被造的,所以我們是神形像的「肩負者」(We are God’s image bearers)[1]。一方面表明人是擁有神尊貴的形像、是神所珍貴和被尊重的。另一方面,我們只是反映出神的形像,卻非神本身,故人需要謙卑下來;我們該常常記起這種既尊貴、又該謙卑下來的身份。神對我說:既然我們大家都是神形像的肩負者,就不該輕看自己,也不用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將自己比下去。

加拿大的牧者Ken Shigematsu在他的書“Now I Become Myself 指出:「比較」孕育出一對雙生子——就是嫉妒與羞愧(comparison gives birth to the twins of envy and shame)。[2] 我與Ken Shigematsu有相似的經歷,透過操練每日省察(Daily Examen ),[3] 回看神在一天之中同在的恩典;體會神的愛與接納。這操練幫助自己注目神的同在,而非注視自己,更不用注目於與別人比較。在一次的省察操練中,深深感受到神賜予事奉的機會確實是神的祝福,不要太在意表現(performance)是否完美(perfect),而是回看這一切從神來的恩典,這樣的體驗為自己帶來釋放和更有事奉的喜樂。

我是誰?

以上兩個命題都與更根源的問題有關,就是 –「我是誰」。在省思中,發現自己嘗試追逐別人眼中的成功,努力實現別人對我的期望,為的往往是渴望獲得別人的肯定;又習慣將自己的表現和會眾的反應作為自我價值的衡量。然而,這個內在肯定的方程式並非來自神,而是嘗試以追求外在成功來肯定自我的假象而已。這種內在方程式只是努力建立自己的假我(false self)。修士梅頓(Thomas Merton)認為:人普遍都活在這個虛假的假我之中(Every one of us is shadowed by an illusory person: a false self)。[4] 梅頓的見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是活在虛假的假我中。這種假我是在神以外,嘗試尋找愛和價值,其實是徒勞無功的,因為縱然偶爾獲得所謂的肯定,也不能持久和得到真正的滿足。[5]

安靜獨處時,神再次給予肯定,神說:「你是我眼中的瞳仁,是何等寶貴,雖是脆弱,卻是神的至寶。」神將我帶進一幅圖畫,自己彷彿回到孩提階段。然後,主對我說:「到我這裏來」,不用企圖扮大人,自己背負所有,可以像小孩回到主裏面,得到愛、得到滿足。我相信這是我一生的功課,卻是由捨本逐末的省思開始,否則仍不斷追求外在的事物或成功,而忽略更重要的是回歸到神之中,才能確認自己的身份、價值和人生的最終呼召。

甚願我們一起在神裡面尋回真我,也在真我中遇見神。[6] 最後,希望透過一首詩歌的歌詞互相勉勵:「祢不要我完美無瑕才接納我,主耶穌,我知道,祢已為我捨性命,我只要作合乎祢心意的人。」

 

[1] 參The Gospel Coalition, Identity Theft: Reclaiming the Truth of Who We Are in Christ. Illinois: The Gospel Coalition, 2018. P. 25.
[2] Ken Shigematsu, Now I Become Myself, How Deep Grace Heals Our Shame and Restores Our True Self,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23, P. 86.
[3] Ibid, P. 97.
[4]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NY: A New Directions Book, 1961, P. 34.
[5] Ibid, P. 34.
[6] Ibid, P. 34-35.

 

嚴國樑牧師、博士
Enoch Yim


教牧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本立比頌恩堂主任牧師、神學院客座講師、靈修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