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師記的人物刻劃看男女同工同盟

口述/謝挺博士
整理/林敏雯
日期 / 20259

混亂中的沉淪

約書亞記裡記載了以色列人進迦南後得地、分地、承受產業。之後的士師記裡可看見尚有未得之地;是無王的混亂時期;也是進入大衛興盛王朝前的過渡期。全書21章,自17章起四次提及「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參考17:618:119:121:25

以四個S總結士師記的信息:

Sin(犯罪)—— 偶像;

Servitude(服役)—— 外邦欺壓;

Supplication(呼求)—— 向神呼求;

Salvation(拯救)—— 興起士師解救。

得拯救的以色列人又陷入犯罪、受欺,而後呼求、得救的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敗壞。

摩西帶領第一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約書亞帶領第二代以色列人進迦南,士師時期則是第三代以降的情況,可說是信仰傳承的失敗。士師記能否啟發今天會眾多為移民的北美、歐洲,甚至其他地域的華人教會,在信一代、信二代之後,持續傳承、保有純正信仰?

士師記的文學設計也可得到屬靈提醒。六位「大士師」——俄陀聶(猶大支派);以笏(便雅憫);底波拉(以法蓮);基甸(瑪拿西);耶弗他(瑪拿西);參孫(但)。以所屬支派地理位置來看,是由南到北的猶大到但;似乎以猶大支派為榜樣,越離越遠。

其中俄陀聶沒有甚麼缺陷;以笏則是「左手便利的」(右手萎縮);底波拉是惟一的女士師;基甸小信;耶弗他獻上女兒為祭,帶領以色列人的過程也顯現信心問題;參孫過不了美人關,沒有遵守拿細耳人的條例。記載篇幅越來越長,問題卻越來越大。

這段歷史的過渡期與黑暗期,仍對今天的基督徒說話。從鮮明的男女角色刻劃,可看見諷刺和反轉的手法。以下聚焦三個例子:迦勒之女押撒;底波拉和手刃迦南大將軍西西拉的雅億;利未人和他無名的妾。在反映以色列道德與靈性逐漸沉淪的篇章中,一起思考男女同工同盟。 

押撒的自主(士師記1:12-15

仍在開疆闢土的迦勒,奪城前宣布要以女兒押撒為獎賞。同屬猶大支派的俄陀聶取了城,得以娶押撒為妻。押撒的女兒身分,讓她既得到父親的保護,也讓她在婚姻大事上無可置喙,無法挑戰父親的決定。

當她過門時,「勸丈夫向父親求一塊田」,意味著得到產業。押撒並非直接向父親求,而是透過丈夫求。或許她所求的田是奪城的戰利品之一,也或許她具有高情商,覺得父親應允丈夫求田的可能性更大。她不僅知道求甚麼,還知道怎麼求、誰去求,更有成功的可能。

一見到父親,她「下」了驢。希伯來文用的「下」,與421節裡雅億把釘穿西西拉鬢邊的橛子,釘「入」地裡,同有「沉下」之意。藉著跪下或俯伏的肢體語言,讓父親意識到女兒有所求。

押撒請父親「賜福」,可理解成作為嫁妝的禮物。俄陀聶奪取的城,也就是此後押撒居住所在,是乾旱的「南地」,不利耕作。押撒智慧地在求田之外,還求了水泉。而父親迦勒賜她上泉下泉,超過女兒所求。

民數記2736章也記載瑪拿西支派西羅非哈女兒求產業。她們認為若父親沒有兒子,產業應該可以傳給女兒。她們上訴摩西和眾首領,摩西再呈到耶和華面前。神回覆:「西羅非哈的女兒說得有理。」

對押撒求水泉,向來解釋兩極化:一方看她為寵壞的女兒,求田之後得寸進尺還要求水泉;另一方則看她以謙卑的姿態,主動求取。押撒對丈夫俄陀聶的「勸」,也出現在約伯記23節,神說撒但「激動」祂攻擊約伯。雖不知押撒具體如何「激動」丈夫,但她的行動有了結果,得到超乎所求。

押撒祈求的藝術,提醒我們:她身處父權時代,正如不少華人女性基督徒和服事者,處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教會文化。押撒在父權社會中,清楚知道如何「勸」丈夫向父親「求」。她扭轉被動的處境,成為主動;在無法參與的決定中,仍自主尋求權益。

姊妹們能否在人際各層面的關係中,清楚自己的權益,知道如何以智慧和謙卑向主權者求?是否因懼怕權柄人物而不敢問,不敢求,因而服事受限制?又可以向神、向人求甚麼?無論是教導、講道、按牧的機會,或尋找同工配搭的機會,只要能讓服事更有效果,更有影響,期盼都能學習祈求的智慧。

曾有出版社在書籍中刊登我的簡介時,只放了行政性質的神學院研究中心副主任,而略過教學性質的教授。其實教導神學是我服事的呼召與重心。我思考:該不該指出來?又如何跟出版社同工溝通?我若以憤怒、威脅的態度處理,於事無補,且傷害關係。

之後在電郵中,我先恭喜書籍出版,肯定這本書對造就信徒的價值。再指出疏漏之處,請他們於再版時更正。這是我在祈求藝術的學習和實踐吧!

底波拉和雅億的同工(士師記4-5章)

底波拉登場時為女先知,與摩西、撒母耳等有同樣的位分;她也為人妻,在丈夫的保護下。對今天的女性服事者,人妻、人母的位分賦予相應的經驗和眼光,或許能讓事奉更寬廣。然而在男性主導的服事領域,也可能成為「附加」,還可能有其他限制。

俄陀聶與以笏兩位士師以「耶和華興起」起始,底波拉卻沒有這一句。當時以色列民來到以她名字命名的樹下聽「判斷」,看出她的能力和受到的敬重。或許神「興起」士師的另一種方式,是藉信仰群體對她本人和恩賜的認可。

底波拉將神的啟示轉告巴拉這位有能力帶兵征戰的勇士,然而名字意思為「閃電」的巴拉,似乎動作總是慢一拍。他回覆:「妳若同我去,我就去;妳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有人看巴拉如同孩子,依賴以色列之母(參考5:7)的底波拉;也有認為巴拉尊重且願意服從底波拉的帶領。這反轉了之前、之後的士師形象。

巴拉擊敗西西拉的敘事中出現在帳棚裡的雅億,是傳統妻子的人設。她歡迎西西拉進入帳棚,用被遮蓋,並「給他奶子喝」,好似母親對孩子的保護與照顧。雅億用釘子殺了西西拉,是威武將軍和軟弱女子角色的反轉,應驗了底波拉先前的預言:「將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手中。」

在第5章的詩歌裡,當「官長停職」之時,底波拉成為民族之母,第12節裡看見底波拉主導、巴拉配合的角色。第24節開始,更詳細地描述雅億如何殺了西西拉。

底波拉和雅億的同工,顯現在她們各盡其職,超越傳統設定的角色,且彼此配搭——底波拉是女先知、女士師;雅億手刃大將軍,成為勇士。底波拉作歌頌讚耶和華,也慶祝雅億有勇有謀。這提醒今天的女性服事者各盡其職,彼此配搭;資歷深的扶持資歷淺的,表揚且肯定她們。

底波拉兼具先知、士師、領袖、妻子、母親、詩人的身分;雅億身為人妻也是女戰士。這鼓勵服事者接納自己的多重身分,善用各樣恩賜。經文提到底波拉和雅億丈夫的名字,卻沒有記載他們做了甚麼。對於蒙神呼召的女性,能有效、有力服事,背後通常有位支持的丈夫;丈夫也藉此與神同工。

巴拉順從來自底波拉的啟示,兩人率領軍隊攻打敵人,之後與底波拉一起作歌。由此看出他接受自己事工上的職分與限制,尊重婦女服事上的主導。這是男女同工同盟的圖像。  

利未人和他無聲的妾(士師記19章)

士師記17-21章記載了利未人的墮落,象徵祭司制度的墮落;道德越來越敗壞,則反映出越來越黯淡的屬靈景況。

19章再次提到以色列沒有王。本該只作一個婦人丈夫的利未人卻有了妾,而妾離家後,丈夫等了四個月才去接她。在返家途中,抵達便雅憫人居住的基比亞,得到老人的接待。當晚匪徒強要與客旅利未人交合,老人卻提出以自己女兒與利未人的妾為交換,「任憑」(行眼中看為好的事)他們對待。似曾相識的事件發生於創世記第19章,此時基比亞的便雅憫人彷彿當年罪惡甚重的所多瑪人。

利未人把妾拉出去,使得她終夜受暴徒凌辱致死。之後丈夫將屍身切成12塊後傳送四境。從北到南的以色列民「連合如同一人」,討伐基比亞,幾乎滅了整個便雅憫支派,只餘下600人在臨門磐躲避。

字裡行間充滿喧囂暴力,但不曾聽到無名的妾發出一語。雖有父親和丈夫,卻沒有得到保護;自始至終是無力、被動、弱勢的受害者。作者以男性對待弱勢女性的方式——良心泯滅的老人、利未人、基比亞人——作為衡量道德與靈性的標準。

以外族欺壓的暴力為始,用以色列對待自己人的暴力為終,士師記用「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行自己眼中看為好的事)」,畫上句點。

無聲的妾說了甚麼?誰是服事中的有聲者、無聲者?他們的無聲,是出於職位、制度的限制,或者領袖個人的神學觀點?是出於傳統,或者自己的膽怯?你我當中的有聲者,能否讓無聲的發聲?

聲音(voice)和天職(vocation)的拉丁文字根,都與呼召(calling)相關。無聲者能否發揮職分的聲音?有聲者是否也有屬靈判斷力,藉著禱告和屬靈同伴,好分辨何時出聲,何時靜默?

曾有教會邀請我帶領整個週末的聖經講座,包括週日的聯合主日學。到了禮拜時間,在同樣的空間,卻只許男人講道。為了尊重教會傳統,我並沒有提出爭論。而同一教會的粵語堂卻給了我機會以粵語講道。這是無聲有時,發聲有時的經歷。 

神學信息與影響

士師記反映當時以色列民族,在混亂的「各人任意而行」同時,期盼更好君王的統治。

銜接無王時期的士師記與記錄王朝之始的撒母耳記的是路得記,一本以女性(拿俄米及路得)為主體的書卷。其中男性角色(波阿斯)非常正面,以敬重對待拿俄米及路得,最終成為她們的「救贖者」,是男女同工同盟、美好配搭的例證。路得記成了士師記的對比,更正了士師記的錯誤。

撒母耳記和列王記是以男性君王為主體的歷史書卷,卻以先知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為帶領人物。她為得兒子向神祈求,把撒母耳獻上,是以神為中心的靈性寫照,彷彿成為君王的榜樣,凸顯「聽命勝於獻祭」。

拿俄米、路得、哈拿三位,可看為士師記末章對待女性的反轉。士師記第143節,參孫想要取非利士女子為妻,他的理由是:「我看中她。」(新譯本)「看中」(和合本為「喜悅」)的原文直譯為「在我眼中看為正」。士師時代「各人任意而行」,原文就是「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參孫是當時人心的寫照。

大衛素有「合神心意的人」之稱,但他並不完美,曾犯姦淫、殺人的重罪;因著神的揀選,他仍是「合神心意」。列王記對王的衡量標準也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這提醒現今的我們,當「各人任意而行」,也會落入士師時期的混亂。

押撒、底波拉和雅億、利未人的妾,你最認同哪個角色?從人物刻劃中,又可得到哪些男女同工同盟的提醒?

無論男女都需要認識自己的職分與恩賜,也要接納自己的有限。神沒有讓哪個人具備所有恩賜,因為希望我們彼此扶持、配搭。服事者也需要省察神學立場,是否在男女服事上因傳統或對聖經片面的解釋而有偏見?能否以更開闊的眼光理解真理,看待肢體,參與國度?而對理解和實踐真理,是否以「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為衡量?

相信合神心意的男女同工同盟事奉團隊,讓作為基督身體的教會,以及祂的國度,都能更加豐盛,成長更加健全。

 講座內容同步刊登於《神國》雜誌網站

謝挺博士
Chloe Sun


在美國先後取得道學碩士、神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教授。現任美國福勒神學院舊約教授、中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