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心
日期/2021年1月4日
邁向默觀祈禱
「歸心禱告是邁向默觀的一條路,卻並不是唯一的一條,卻是一條不錯的路。」-張琴慧[1]
畢生致力於宗教對談的嚴規熙篤會美國會士(Cistercian monk)多默.基廷神父(Thomas Keating,1923-2018)——近代歸心祈禱的推動先鋒,神學家、靈修導師和作家,指出歸心祈禱是學效耶穌教導的一種深切祈禱方式。「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太6:6)我們先將外在紛擾拋諸腦後,專注內心的禱告時刻,準備進入靈性直覺層和意念。再停止內心的對話,包括評價自己及回應他人。最後,暗中向天父祈禱,讓祂以超乎言語的方式向我們說話。第四世紀的沙漠教父教母,將耶穌論祈禱的這段話詮釋為:從普遍的心理察覺,朝向靈性層次的內在靜默,進而與寓居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神合二為一。[2]
歸心祈禱預備了我們,當我們願意讓神臨在,並在我們內裡動工;當我們願意將自己的意志完全交託給祂,並開始與靜默的暗中之父建立關係時,我們也就作好預備,等候神邀請進入默觀祈禱,在神的引導與啟發下,有望達致與神合一的境界。根據基督教傳統,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純粹是上帝的邀請及禮物,不是靠人追求獲得,完全依靠聖靈直接啟示。
經歷內在靜默
內在的靜默(interior silence) 是歸心祈禱的根基。我們曉得神住在我們内心深處,我們渴慕與祂相遇,渴慕安竭在祂的同在中(約14:23,約15:4-5,羅5:5)。歸心祈禱的進路就是一無所求、單純地向神敞開自己,放下思考、情感和意志等一切活動,默然安竭於祂的同在中。因此,歸心祈禱被稱為是一個信心的禱告(prayer of faith)、簡樸的禱告(prayer of simplicity) 、 純全的祈禱 (prayer of simple regard) 及心禱(prayer of the heart)。[3]
在禱告靜默中,我們若受思想干擾,只要心中輕唸「禱語」(sarced word)作為親近神的意願(intention),再返回到我們的內心,繼續靜默就好了。無論有多少思想干擾,只要放下這些思想,默唸禱語,回到静默就好了。最初操練者,更不用介懷唸了多少遍禱語,最重要是我們擁抱親近神的意願,繼續停留在內在的靜默中。
意識河流比喻
歸心祈禱的方式看來是那麽簡樸,幾乎是閉上眼睛作簡單交托禱告,20分鐘靜默禱告,再唸主禱文或簡短禱文結束。然而,這内程的禱告卻經歷放下外在環境的紛亂及雜音,放下內心充斥的思想、意識及情感等活動,進到內裡更深的心靈層次,甚至被神邀請進到神的臨在(Divine Presence)並真我(True Self)所在之處。
多默.基廷將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awareness)比喻為一條流向大海的河流,有兩個層面:河流表面及河流本身。「意識河流」也有兩個層面:一般意識層面(ordinary level of awareness)及屬靈意識層面(spiritual level of awareness);意識河流的最深處,就是真我及神同在之處。[4] 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在操練及經驗歸心祈禱時,人如何放下自我意識,進入神同在的靜默中。
「意識」像一條流向大海的河:
河流表面: 一般意識層。日常生活表面的恩想、意識及情感等活動。
河流本身: 屬靈意識層。進入尚未察覺的内在心靈層。
河最深處: 神的臨在及真我所在。最深的自我是植根於神。
河流表面象徵我們的「一般意識層面」(Ordinary level of consciousness) 。這層面承載着日常生活所運用的意識活動。這些思想包括內在經驗 (interior experience)和對外事物的感知(sense perceptions),感受(feelings),圖像(images),記憶(memories),反思(reflections)和評論(commentaries)。我們大都只看到表面意識的思想感受,卻沒能察覺這些思想的根源。於是,我們只是每天只是營營役役,疲於奔命地作出情感或行動的被動反應。
這些意識活動就像河面上的船,沿著我們的意識河流表面移動。如果你發現在禱告中「上了船」,或意識被某個思想(thoughts) 吸引,「陷入」其中不斷思考與聯想,只要輕輕回到禱語 ,表達我們親近神的意願就好了。我們該接納思想的浮現,其存在並不是問題,只是若被它吸引,開始思考它才是問題,因為它阻擋我們進入内在靜默,神的同在中。
河流本身象徵我們的「屬靈意識層面」(Spiritual level of consciousness)。通過一些有規律祈禱操練,例如歸心祈禱,我們發現自已的思想越來越少被外界事物和情感反應所支配。我們開始離開「河面」,就是每天佔據及掌控我們心思意念的大小船隻,讓我們疲於奔命被動反應的一般意識,進入「河流本身」,就是内在心靈的層次。
一旦我們進入了屬靈意識層,我們的靈性覺醒,漸漸培養靈性直覺(spiritual intuition) ,開始體驗屬靈意識的感知是和諧及整體性(whole)的,我們與神、與世界是合一的。這與我們在「河面」的日常生活意識不一樣,那裡是充滿混亂及失序的。在這裡所經驗的自我認知卻是和諧的,我們不再被揮之不去的焦慮及惶恐的隔離感所困擾;我們不再怕與神隔離,被神棄絕。我們的意志被激發朝向神(will-to-God) ,我們更愛慕神,更渴望與祂建立密切的關係。由是,我們離開隨從肉體、自我中心的生活,被聖靈導引,過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1]
河流深處代表著真實的自我和神聖的存在(Divine Presence),這就是我們生命每時每刻湧流的源泉。耶穌離世前為信徒向父神禱告:「使他們都合而為一,像父你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約17: 21)。基督的祈求被應允了,神現在居於我們心中了。規律地操練內在靜默,讓我們更加肯定神時時刻刻臨在我們生活中。
不同層面的意識 (Levels of Awareness) [4]
啓動神性治療
雖然歸心禱告是一個接受式(receptive) 的禱告,也就是無求無為的禱告;但在長期規律的操練中,我們持續向內住的神開放,進入安息中,靜默地被邀請進入祂的同在中。經年累月,除了體驗安息,也帶來煉淨、醫治及生命轉化。多默.基廷更認為,這單純無求的歸心禱告,當中經歷的內在静默(interior silence),是人類經驗中最能使人得力量和肯定的經驗,因為,沒有什麼比神同在的經歷更讓人得肯定了。[3]
歸心祈禱的四個時刻循環[4]
多默.基廷在鑽研歸心祈禱的傳統並設計現代靈修進路時,更結合了他對現代發展心理學的洞見,以創新學説神性治療 (Divine Therapy) 來形容這屬靈操練的旅程。雖以治療作比喻,實際所指卻是靈性煉淨、醫治與轉化。神喚醒我們内裡的真我,醫治我們從小到大種種内在創傷,拆毁我們的「老我」(old self)或「假我」(false self),釋放真我得享自由,藉此轉化我們的生命,更自由地愛神愛人。[4]
多默.基廷指出,歸心祈禱經歷神性治療的四個時刻循環,帶來了意識結構的轉變 (structural change of consciousness),讓全人性格得以轉化。這個不斷的循環,讓我們經歷安息、煉淨及醫治,生命更新轉化。也就呼應保羅所說的「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的結果。
第一時刻 河流表面 – 運用禱語。預備離開意識河流的表層思想,即日常一般意識。接納思想浮現,不被其牽引,每次被打擾便選擇回到禱語,表逹親近神的意願。
第二時刻 河流本身 – 進入安息。一步步移向屬靈意識的水深之處,處內在安靜。縱使我們間常仍被河面的船或漂流思想所掌控,想把我們拉回河面;只要運用禱語,輕柔回到河流内就好了。
第三時刻 河流本身 – 潛意識的傾倒。在深度身、心、靈的安息中,讓我們進到前所未有的休息及放鬆,心靈開始釋放出過去未清除的情緒垃圾,如不安全、不被愛等痛傷感受。
第四時刻 河流本身 – 清除早期的儲存物。這種傾到有如心靈的嘔吐,也許帶著強烈情緒的思想洶湧地從潛意識裡,衝進我們的思想中;這些思想情緒與近日所發生的事甚至完全無關,證明它們是來自早期儲存於潛意識的情緒垃圾。
經年累月,當歸心祈禱成為習慣,祈禱中的意識活動自然減少,處於內在靜默更多,也就體驗更多「神性治療」這循環。要注意,這是一個濃縮的解說,並非每趟禱告都出現這個循環或所有時刻,禱告者也不一定感受得到這些時刻,因為這是放下意識的無求禱告。然而,週而復始的循環,加上單純信心的禱告,及日漸擴大的內在靜默,生命被醫治了、被改變了,也被察覺了。張琴惠歸納了一些操練歸心祈禱的人的改變,例如更深入自我認識,洞察個人隱藏動機及光明、陰暗面,情緒如何影响所想所作;能夠欣賞以往所沒有留意的美事;更渴慕神,越來越想親近衪等。[1]
懷着一個意願,我們踏上這單純信心的禱告;在無求無為之間,聖靈卻展開嶄新的生命工程。就如神曾應許,我們若在祂裡面,就多結果子(約15:5)。所有成聖的旅程,一切生命更新,都是由神主動、帶動及賜下果效;我們回望及察看生命轉化時,實不能不驚歎神的憐愛及無所不能。
註
- 《歸心祈禱—與上帝親密之旅》張琴惠著,基道出版社2019。PP.25,118-119,102-110
- 《敞開心靈:12堂課學會歸心禱告》多默•基廷,上智出版社。 PP.009-011
- 《Foundations for Centering Prayer and the Christian Contemplative Life》 Thomas Keating,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2. PP.123,59.
- 《Intimacy with God: An Introducing to Centering Prayer》Thomas Keating, A Crossroad Book 2003. PP.62,67-71,76-81,77.
李碧心
Pik Sum Li
歷任香港廣播電台主持、監製及福音機構傳訊主管25年。創辦美國基督徒靈命塑造協會,並出任董事,推動靜修及屬靈操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