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清萍
日期/2021年2月14日
靈命成長有如一場賽跑或鬥拳(林前九24-27),要經過嚴謹的訓練,有「教練或助教」在旁指引鼓勵是非常的重要。
靈命成長由重生開始,生命經歷不斷的變化,不斷脫舊換新。價值觀或心意的更新,脫離罪及壞習慣的綑綁,都要經過新陳代謝,新細胞「生產」的過程,需要屬靈「助產婦」陪伴,在旁指點和打氣,迎接新生命的來臨,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身上(加四19)。
靈命成長又如天路客的旅程(來十一13-16),會上山下谷,遭遇日曬雨淋,來到叉路口如何選擇,迷途又如何轉回,若有「旅伴」同行,甚至「導遊」指點迷津,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教練助教、助產婦和旅伴導遊所提供的就是靈程導引。真正的引導者其實是聖靈,祂使人重生,住在人裡面,感動、光照、安慰、責備,而且按照主耶穌的形象塑造信徒的生命。靈程導引的過程需要三方面的配搭:聖靈培育生命,受導者追求成長,靈程導師則以禱告、聆聽、發問和分辨,幫助受導者發現和明白自己的實況,願意去面對和回應聖靈的引導。
靈程導引的目標是要經歷神,與祂相遇,在生活中意識祂的同在,察覺祂的心意與作為,聆聽和明白祂的引導,回應祂的邀請,以致更深與祂連結。導師陪伴受導者直接來到神的面前,向祂赤露敞開,與祂對話,謙卑聆聽,順服回應。
我們有可能經歷神嗎?這位如此偉大超越的神,有可能留意、看中、尋找,得著我們這麼微小的人,還進入我們生活的片段,與我們同住嗎?若以理性來瞭解,簡直是天方夜譚;可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愛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主動在祂。我們愛,因為祂先愛我們。祂叩門,我們開門;祂邀請,我們回應;神主動向我們啟示自己,就是要我們認識祂,經歷祂!我們雖不能以理性明白神,卻能以愛的回應得著祂。
因此,一個渴慕神、追求長進的心願是接受靈程導引很重要的條件。平日寫靈程札記,記錄一些裡面的觸動,將讀經禱告的領受、生活際遇的反省、情緒的掙扎、欲望的衝激,和聖靈在其中的光照與感動等記錄下來。接受導引時,把其中一、兩個經歷與靈程導師一同帶到神的面前,尋求與聆聽祂的心意。成長的過程一般是漫長的,需要一段時候,才能看見明顯的改變,有時在靈程札記裡可以看見事態的發展,觀察到自己的心態如何從抗拒懼怕到安心接受。操練「意識省察」在導引過程很重要,能幫助聆聽和辨識神的聲音,使生命可以不斷的更新。
靈程導引的過程與教牧輔導、心理輔導、門徒訓練不同,卻是這一切的核心。受導者若與神建立穩固深入的關係,以上培育信徒的途徑就有了很好的根基,和豐富的資源。靈程導師的主要角色不是幫助受導者解決困難,或傳遞知識技巧,也不是分享自己的經歷,乃是陪伴受導者更深與神交往、經歷神和祂更新生命的作為。
生命改變是個人內在很「私隱」的旅程,能與人分享是一種信託與信任,靈程導師要帶著尊重和真誠的關心,陪伴受導者走過,幫助他們在處境中反省:經歷了甚麼?在尋找甚麼?關心誰及關心甚麼?想要甚麼?對生命有何感觸?想去那裡?神在這些經歷嗎?祂扮演了甚麼角色?祂發出甚麼邀請?導師為了保持自己靈命成長的動力,在生活處境中繼續經歷神及祂的作為,同樣也需要定期接受導引。
有些人以為靈程導引是新興的潮流,其實它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摩西對以色列人的訓勉,對約書亞的引導;祭司以利教導小撒母回應神的呼喚;新約巴拿巴栽培掃羅、保羅寫信勉勵引導提摩太和提多,百基拉與亞居拉幫助亞波羅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等都包含靈性上的指導。
直至第四、五世紀的修道院時代才有較正式的靈程導引觀念;沙漠教父教母在修道院內設立比較有組織和經常性的導引操練。第五世紀神學家卡遜約翰(John Cassian)對靈程導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在修道院設立師徒的制度,後來呂西亞的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編成《聖本篤守則》(Rule of Life),指導個人靈命成長及修道院生活,成為以後修道院常用的範本。直到十二、十三世紀的平信徒運動與修會興起,提倡禱告靜修,才有更多非修士的信徒採用靈程導引。十六世紀的依納爵《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靈修手冊廣被使用,直到今天,幫助信徒辨別心靈的活動與取向,明白神的心意。
近代福音派教會領袖如Richard Foster, James Houston, Leighton Ford, Eugene Peterson, Jeannette Bakke, Larry Crabb 等在檢討門徒訓練的得失時,發覺信徒生命需要更深處的改造,才能經歷全人的更新,而靈程導引的一對一的深度經歷、生命由內到外的轉變,正是今天教會所需要提倡和推行的。
有些人以為靈程導引是天主教的東西,更正教信徒不宜採用。這是錯覺,也錯過了一個很重要且有益的屬靈成長操練。正如傅士德在《屬靈操練禮讚》一書提到,在中古時代,最偉大的聖徒在生命的旅程中,都需要靈程導師的幫助。何況今天真假混亂,品德淪亡、人心迷惘的世代,我們更需要生命的指標,和屬靈的同伴。
參考書:
- 貝瑞等著:《靈修輔導實務》,光啟文化事業出版。
譯自:Barry, William A. and Connolly, William J. 2009.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Jesus of New England, Revised Edition. - Guenther, Margaret. 1992.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Edwards, Tilden. 2001. Spiritual Director, Spiritual Companion-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New York: Paulist Press.
邱清萍
Cecilia Ya
基督豐榮團契創辦人之一,曾任會長及董事會主席。提供靈命塑造的培訓及靈程導引;有個人網頁ceciyau.org和《培育教會和睦文化》課程,可在網上選讀。也曾在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事奉四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