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夢與復活節

文/李文屏
日期/2021年4月1日

編者按:這是作者幾年前一個復活節期間的記錄。每年細思復活節的意義,都有相似的感恩和喜悅。

復活節臨近的一個早晨,我在晨光中睜開眼,心中出現一句話:「天地安靜,時間綻放。」那一刻,喜悅如水,輕輕湧動。

這是我有點隱秘的歡愉,私人的歡愉。這些年來,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它漸漸進入我的心,雖然並不總是習習相伴,卻也常如可驚喜的禮物,不期然地臨到,於是日子突顯深意,時間鮮活清新,如晨露綠葉,輕歌而來。

耶穌曾問一個瞎眼的人說「要我為你作什麼。」瞎子說「拉波尼(夫子),我要能看見。」(馬可福音10:51)

能「看見」多好啊,當生活一不小心就淪為流水的日子和瑣碎的生存,當生命之美向功利的、近視的、和生病的眼睛隱藏,能在時間的縫隙裡對生命的秘密驚鴻一瞥,實在是奢華的恩典;而這感受要與人說,卻又說不清。所以它是半隱秘的,私人的。奇特的是,它雖不易與人分享,卻可與人共同擁有——無數人也有如此喜悅。

這種篤信生命已然勝過死亡的喜悅是條看不見的河,近兩千年來,自復活之主讓第一朵驚詫的歡喜,從一個來自抹大拉、名喚馬利亞的悲傷女人心中升起之後(註1),就一直脈脈地、不可阻絕地流淌——漫過硝煙彌漫的歷史;漫過塵埃翻騰的文化;漫過世界的滄桑,和個體的悲歡……所到之處,一旦靈魂被它撫摸,就生命柔韌,喜悅蕩漾。

所以苦難和死亡對它憤恨、敵視,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如此喜悅是誕生在人間情感中的一個非「凡」品牌。「非凡」,因為它不來自於地,所以死亡不能將它埋滅;它也不歸向於地,所以輕翅舒展,它就能將地上的瑣碎和苦難超越。

它,是悲憫的上帝賜給人的一個夢——上帝已經替人圓了的夢。神的兒子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用自己神聖的生命之血為人類的命運蓋了印章,又在難後三日重現生命主宰的容顏。於是人間就此有了新的年輪,地獄的統計數據被徹底顛覆:人的「死亡率」並非100%!

無數本在人世劫波中零落漂流、在幽暗人性中麻醉悲歎的靈魂恍然甦醒,眼中星光再現;不可抗拒的墳墓不再是生命的終點;坐在死蔭幽谷裡的人生夢,重被生命的活火點燃。

這樣的人生夢是築在上帝已經為人圓滿了的大夢中。

這個圓滿了的大夢,是艘唯有真誠信賴才能登上的越洋大輪船。此岸滿了熱鬧、浮躁、血腥、爭競和焦慮,自有史以來,就花開即花落,夢生即夢斷;彼岸則滿了歡愉、平安、溫暖、和睦和美麗,那是家園,人人都在心深處對她魂繞神牽。

然而多數人卻睜眼飄渺,不知是否真有如此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地方,也不知為什麼自己會對她如此深深地渴望——沒有見過面就有的渴望。

不過有些人卻明白。魯益師(C.S.Lewis)認為,我們似乎曾經到過那裡,但是忘記了,於是那家園便成為一個模糊的、隱約的記憶,沉潛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提醒我們:在此岸,我們之所以不安,之所以得到了我們想要的,但還是不滿足,是因為這裡不是我們的家,我們不屬於這裡,我們該回到那裡去(註2)。

的確,這份「記憶」是慈愛的父親對離家孩子的愛,是掛記孩子安危的慈父對走失浪子的深情呼喚。

神賜予人這份難以言述的夢想和渴望,是讓人迷途之時仍然有個回歸的線索;神也圓滿了這個深處的夢想,預備了唯一能夠跨越天塹、遠渡「重洋」、到達家鄉的渡輪。

這艘渡輪就是從家鄉來、再接人到家鄉去的耶穌基督。若進入了這渡輪,就是此岸的所有夢想都破碎了,但總體的人生夢卻還是圓的,因為你已經進入一個本身已經圓滿的美好夢中。

而不上這渡輪,就是此岸的所有夢想圓了,你總體的人生夢其實還是碎的,因為此岸本身就是一個破碎的大夢,「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何況此岸的夢,常常是夢夢相踐、夢夢相殘,是夢戳破夢。

所以兩千多年前,先知哈巴谷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巴谷書3:17-19)

先知明白自己是此岸的旅人,但是已經上了回到美好家園的渡輪,所以就是「行李」(收成)全軍覆沒,雖是讓人痛心的損失,但這損失與美好豐富的家園相比,到底不過是可忽略不計的皮毛,是「損失的起的」。所以他仍然可以「穩行在高處」——超越現實苦難的高處。

有損失其實是人生的一個常態,但真正能致命的損失卻只有一個,就是錯過了唯一能夠回家的輪船,沒了這「高處」的立足之地。沒了高處,沒上輪船,有什麼可以讓人脫離此岸的困擾呢?那麼此岸那不可脫離的困苦可真是苦啊,這苦曾溺亡、正溺亡多少的人!

而在恩典中開了眼能看見的,「輪船」成了他們生命的底線,情感的底線,安全感的底線,於是他們的生命之杯充盈起來,或貧或富,或順或逆,或群或獨,喜悅已是生命的同伴,常常光臨,讓普通而平凡的生存,也可以在內心深處流光,溢彩。

  1. 耶穌復活後,馬利亞是見到祂的第一人(馬可福音16:9)。
  2. 參看《返樸歸真》(Mere Christianity)和《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of 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