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佩芳
某次,有位信徒領袖問我:「現今教會在靈修上的最大問題是甚麼?」我便答道:「是將人的『所知』(knowing)、『所行』(doing)與『所是』(being)混為一談!」她驚訝的反問我,「這不該是一致的嗎?」她這樣的驚訝,倒也令我驚訝得一時答不上話來!我原以為這是很明顯的道理與現象啊!那次交談讓我印象深刻難忘,所以在此我藉本文整理一下思緒,說明我所指的問題是甚麼,並在塑造生命的基本方向上提出兩點建議。
「所知」、「所行」與「所是」的關係
「所知」、「所行」與「所是」三者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它們並非各不相幹、自成一家。知行合一、表裡一致是信仰落實到生活和生命的一個境界。
「所知」是知道神是愛(約壹4:8),知道愛神、愛人如己是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39);”所行”是去宣講所知道的愛的訊息,或去實踐出愛的行動;而”所是”則是成為一個不折不扣、充滿愛心的人——愛的傳人。「所知」、「所行」與「所是」三者關系緊密,但是「所知」加「所行」就等於「所是」嗎?或者「知」就等於「是」、「行」就等於「是」嗎?我們看到在現實中這三者之間卻並不總有直線的因果關係。
例如,有了知識,不一定可以知行合一。「因為,立誌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7:18-19)我相信保羅的感慨也是多人的心聲。其次,有敬虔的行動,也不一定表明那個人就是敬神愛人的人。耶穌就曾嚴厲指責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太23:27)。
無論是保羅的無奈,還是法利賽人的無知或偽善;未能按聖經的教導而行的基督徒,實在彼彼皆是。有些人便因此嘲諷基督徒是虛偽的,講一套做一套,對教會敬而遠之。
其實,被嘲諷為虛偽事小,不正視生命的幽暗面而讓其成為破口才事大,因為這些破口會引來大大小小的爭端,許多甚至演變成「相咬相吞」(加5:15)的猙獰局面,造成深深的傷害。這樣子,主的十架深恩與大使命托負,都被辜負了!
問題出在那裡?
為甚麼愛的教導,未能帶來相應的言行?為甚麼多年來熟識的好姊妹、好弟兄,在面對危機、試探、利益衝突時,會瞬間變成一個陌生人?為甚麼知行合一、表裡一致,是如此困難?
有人說癥結是人的罪性:教會都只是罪人聚集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對此我完全同意。不過要註意的是:這看法是提醒我們人性的軟弱,須要彼此接納;而不是叫我們縱容惡行,不思進取。
改變人心是個艱巨的工程,我們必需靠主的恩典,也要努力求變。沒錯,人心的轉化與靈命的成長是有法可依、有跡可尋的。可是,對於這兩個重點,培育信徒生命的基督教架構——教會與神學院——卻都很少投放資源在這方面。
在「知」、「行」與「是」三方面,一般教會主要關註的是信徒的行動。只要信徒熱心出席大、小聚會,熱心事奉傳福音就好了。因為有參與聚會與事奉就代表靈性不錯,而不斷的參與,靈命也自然會不斷提升的。
至於神學院,主要關註的當然是神學生的知識。只要熟識歷代(或其宗派)的重要神學思潮,懂得釋經講道就好了。因為透過對神學、聖經的努力鑽研,人心就能自動轉化!
單單行動或知識,真的就足以轉化人心?就能令人活出基督愛的生命嗎?你碰到過這樣的人嗎?我倒是遇到不少長期事奉卻缺乏靈性培育的基督徒,最終因耗竭而身心靈俱殘,有些更因此而淡出事奉與教會(有些人會美其名說是「為主燒盡」!)。我也碰過不少滿腹經綸的基督徒,因著所擁有的「真理」而變得故步自封,傲慢淩人。
我不是要反對事奉或輕蔑知識。畢竟,並不是所有熱心事奉的都耗竭,或所有飽讀聖言的都高不可攀。我只是要提出頭腦知識與外在行為不能等同人心的轉化,不能取代品性的塑造。主耶穌來是要給我們豐盛生命,而不只是天堂的入場卷。祂臨別的叮囑是使萬民作祂的門徒,不單是信徒。
兩點建議:屬靈閱讀和自我認識
首先,屬靈閱讀
其實,要心意更新變化,活出基督的樣式,是老生常談。兩千年來教會的先賢都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智慧、美好的榜樣。因此,閱讀靈修書籍有助我們生命成長,更深進入基督的豐盛。
在眾多基督教靈修經典中,依納爵的《神操》(Ignatius of Loyola, Spiritual Exercise)與大德蘭的《七寶樓臺》(Teresa of Avila, Interior Castle)對我助益最深。
當代新教的靈修作品可參考:
- 潘霍華的《追隨基督》(Dietrich Bonhoeffer, Cost of Discipleship)
- 陶恕的《渴慕神》(W. Tozer, Pursuit of God)
- 傅士德的《屬靈操練禮讚》(Richard Foster,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 魏樂德的《靈性操練真諦》(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 楊腓力(Philip Yancey)的多本著作
屬靈閱讀要註意別停留在頭腦知識的層面,常提醒自己是為資料還是為轉化生命而閱讀(reading for information or transformation)。閱讀的時候要問問自己書中所述的種種人性掙紮、人生順逆以及各種靈修操練的講解,與自己的生命有何關連?你的身、心、靈對此有何回響?
其次,自我認識
要生命更新成長,自然要反醒檢視生命,這關乎自我認識。你不要以為這只是心理學的範疇。在尚未有心理學的十六世紀,大德蘭與加爾文(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都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經典著作中強調自我認識(self knowledge)的重要。他們分別指出自我認識對靈命成長及認識神有著重要的作用。
可惜,許多人活在自欺欺人的虛假當中,不願看清自己的本相——因為無法接納那些破碎與幽暗,結果生命難有突破。成長的關鍵一步,乃是坦誠面對自己的生命、勇敢承認一切的美與醜、欣然接納所有的光輝與幽暗,這樣,才可以清楚求恩的方向,從而與神同工,創建豐盛的人生。
(編者語:近年神學院紛紛開設「靈修學」部門,這是好現象,反映傳道人其中最重要的裝備是如何助己助人在靈命上成長。人心對神的渴求不能以「宗教」的知識、活動或儀式來滿足,必須全人盡心、盡性、盡意和盡力回應神愛的召喚。我們邀請了在這方面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的黃佩芳姊妹執筆,牽引我們在靈命的成長與塑造方面作深入的探討與學習。我們也邀請在這方面有心得的姊妹來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