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陳慧勤
日期/2019年12月27日
生命中過去的痛苦回憶往往在我們的心中造成深深的情感傷痕。然而,為了避免痛楚,我們會傾向於戴防護口罩,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掩蓋我們受損的情緒。可是未得醫治的負面經歷會影響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和生活的態度,扭曲對現實的認識,更帶來對自我、他人、世界和神的錯誤信念,使我們無法與人與神建立親密關係。舊的傷害和恐懼也成為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障礙。
我們蒙恩得救時,領受神兒女的新身份,恢復與三一神的關係,但我們生命的幽暗面不一定在當時得到醫治。內在醫治是將過去負面經歷造成的創傷帶到神面前,在祂的愛與光中處理破碎與重整生命,進入基督裡的豐盛。這是一生之久的旅程。
內在醫治簡介
內在醫治從認知開始,經歷醫治,進入康復,是屬靈生命裡與神、與己、與人關係重建的過程。主要步驟包括[1]:
- 覺醒
- 接觸痛楚
- 找出根源
- 辨別傷痛後遺症——因傷痛引起的錯誤信念與行為模式
- 重賦意義——重新理解傷痛事件
- 重學做人——選擇新的信念與行為模式,重建關係
真正的醫治幫助人踏出哀傷並摒棄舊的思維模式,進入新生的豐盛,是屬靈生命成長的重要里程。
內在醫治建基於神的愛,由神開始與完成
內在醫治是神自己愛的工作,為要引領我們進入豐盛,過充滿超越人能理解的平安生活。
內在的康復始於我們內心的覺醒——了解我們的破碎和康復的需要。然後讓神帶領我們回到問題的根源,揭露痛苦的回憶,指出情緒困擾的起因,及因而產生的錯誤信念與行為模式。在聖靈的啟示下,我們會發現自己因創傷和謊言而被羞恥感、罪疚感與恐懼所捆鎖。
當我們與復活的主一同回到過去的痛苦記憶,讓那個受傷的我敞開內心的感受、掙扎和受傷經歷,與主對話,聆聽祂的感受與對事情的看法,祂的話會帶來真理、康復、平安、安慰與寬恕。
雖然醫治不能改變已發生的傷害性事情,但我們對過去的回憶和反應卻會發生變化。基督裡新生命的綻放包括放下因創傷而形成的信念與行為模式,並重新學習新的思維和行動取向,重建與神、與己、與人的關係。
聖靈引導我們並吸引我們祈禱
醫治整個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聖靈在引導。我們的覺醒意識到自己的破碎是出於神的邀請,對情緒困擾根源的認知是來自聖靈的啟示;也是在聖靈的扶持下,那個受傷的我才有勇氣與力量與耶穌對話,接受醫治;在神的光中我們才了解隱藏在傷痛後面的錯誤信念;只有聖靈才能把人從過去的捆鎖中釋放出來,賜予自由。
在內在醫治整個過程中,聖靈不單單引導我們,祂也同時不斷地為我們禱告。
羅馬書8:26-27指出聖靈如何幫助我們,並感動吸引我們祈禱。在原文中,幫助一詞帶有密切認同、積極帶動的意思,語法也強調聖靈高度意願給予幫助及看作是祂個人利益般(take a personal interest)的投入。當我們仍在軟弱掙扎時,聖靈主動按照神的旨意吸引我們與祂一起禱告[2]。
內在醫治關於聆聽神
內在醫治的整個過程都由神開始與主導,人的角色是聆聽與回應 ——聆聽神,也聆聽自己。神渴望與我們共舞,祂向我們發出召喚,給予啟示、引導與邀請,我們必須同時聆聽到祂的聲音,也聽到自己內裡世界的呼聲,才能發自內心真實地與祂起舞。
在筆者個人參與內在醫治服事的過程中,當被服事者向我傾訴一個困擾他/她的問題時,我會問:「你嘗試過與神分享你這個經歷與感受嗎? 」我得到的回應往往是:「我沒有想過與神傾談,我不知道怎樣向神傾訴我的感受。」
這樣的回應非常普遍。我們知道醫治從神而來,却不曉得怎樣與祂溝通,結果我們就去尋求人的幫助。但在醫治禱告的過程中,被服事者必須與神有敞開的心靈對話與深度的聆聽,才能帶來醫治。
聆聽是醫治禱告的重點。醫治禱告並非我們想要談論什麼,乃是要聽到神在說什麼,並且深信神全然接納那個破碎的我,不會因我的罪而拒絕或丟棄我。缺乏聆聽神的禱告,只是一種自我意願的表達。沒有聆聽神的醫治禱告服事,會停留在傾訴或安慰的階段,對重建新生命有許多限制。
內在醫治服事的關鍵還是在於服事的人和被服事人如何聆聽神的聲音。分辨與聆聽神的聲音在服事他人與自己尋求神的醫治都同樣重要。
操練獨處安靜幫助我們敏銳神的聲音
既然聆聽神對內在醫治是如此重要,那我們可以怎樣更敏銳於神的聲音呢?
我們必須察覺神的同在才能與祂對話,聆聽祂的聲音。察覺神的同在由獨處與安靜開始。 歸心禱告的創始人Thomas Keating 說 : “Silence is God’s first language; everything else is a poor translation (沉默是上帝的第一語言;其他一切都是蹩脚的譯文)。”
對現今的世代而言,獨處與安靜好像是屬於是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既陌生又可怕。我們沉迷於人群的陪伴與聲音的充塞,試圖用有限的人與聲音去填補無限。
獨處是主動抽離與別人的交往互動,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讓我們可以被神尋回。安靜是主動抽離內裡及外面的聲音,在止息中讓那神聖的聲音來尋找我們,成為與神相會的空間。
先知以賽亞書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 (以賽亞書30:15) 獨處與安靜賦予我們真自由,與神相會,以心靈對話,聆聽神的聲音。
資深的基督徒作家並神學院教授大衛·西蒙茲(David Seammands)自稱:「我一直都知道,默想對於歷史上傑出的基督徒的生命十分重要,但是卻以為默想只是一種神秘而主觀的靈修經歷。直到我更深入地參與輔導工作後,我才發現默想對醫治事工至關重要。」 [3]
艾克曼博士(Dr David Eckman)教導花時間去親近神,讓自己浸潤在三一神的家,讓「神愛我、喜悅我」的真理,從頭腦認知深深進入心靈,發自内心地擁抱在基督裡新的自我觀,比不斷地發掘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還重要。[4]
在醫治禱告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常與神獨處的人更敏銳地聽到神的聲音,進入心靈對話。反之,缺乏安静操練的人往往在聆聽上也有掙扎。
安静中得醫治
醫治出於神,在我們沒有求之先,我們的需要天父已經知道,祂可以在我們沒有求的時候直接向我們說話,醫治我們。我生命多次經歷神主動在我的安静中施行醫治。
筆者自小就對生命有一種與童年不相配的悲傷,每當看見人間的困苦,生命的無常,便會問人到底為什麼活著的問題。信主之後的新生的確是經歷過喜樂與盼望,但遇上生命的幽暗時,不其然地便再掉進憂鬱的深淵,雖然原生家庭帶來的破碎已經歷了醫治,但仍無法脫離那種憂傷之情。
幾年前,有一次我問神:「你今天想告訴我什麼我過去不理解的事?」在安靜中,童年家居的社區浮現在腦海。我的鄰居來自不同的社會階級與家庭背景,有寡居的老人,有坐牢的父子,有長年在外當船員的父親,有充滿爭吵的家庭,或富裕或貧窮,都同樣經歷生命的破碎。我突然明瞭我悲觀的來源。 另一次在默想中,聖靈提醒我成長時的社會環境,包括六七年暴動時的炸彈恐慌,親眼目睹小市民被欺壓,看到經歷颱風酷劫滿目蒼夷的城市……。社會上的動盪給我的童心種下不安的種子,卻因為年幼無法表達,形成了日後對苦難人生的無奈。
一天,我與主耶穌為著人間的苦難對話時,我彷佛聽到祂說:「我為此而生,這正是我來的原因。」我一下子省悟,內心的憂傷,正是主與我分享祂對苦難的哀痛,是祂邀請我與祂一同擁抱人間的苦難。
神不斷地邀請我們進入豐盛,我們需要安静地傾聽祂的聲音,時刻察覺祂的同在,從而收聚智慧, 領受明辨的心,篩選生命中的寶藏與垃圾。獨處與安靜中整理生命,是一生的旅程。
結語
處理過去的負面經歷,與慈愛的神培養親密關係,就像鐵路的兩條軌道,必須同時進行,相輔相成。人若沒有從內心真實地經歷神的愛與完全的接納,往往會缺乏安全感與力量去面對一己的痛苦與破碎。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只能與上帝談論美好的事,卻無法讓祂進入我們生命的黑暗角落,那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神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在基督裡進入自由,並重建我們與祂、與己、與人、與世界的關係。祂邀請我們就近祂,與祂對話。獨處與安靜的操練,有如一條路徑,帶我們走到神面前,聆聽祂的聲音,醫治與康復是與神親密關係的必然果實,因為三一神已經邀請我們進入祂豐盛的生命。
註:
- 霍玉蓮女士,成長及創傷治療工作坊教材
Dr David Eckman, Head to Heart Workbook, p.179-180, “RaDaR – Recognize, Discern, Relate” - 「照樣,聖靈也在我們的軟弱上幫助我們。原來我們不曉得應當樣禱告,但聖靈親自用不可言喻的歎息,替我們祈求。那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心意,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馬書8:26-27新譯本)
在原文中,幫助一詞συναντιλαμβάνομαι由希臘詞“take”加上兩個介詞組成。
sýn, 「密切相關/認同」
antí,「 相應」
lambánō,「 積極帶動」
動詞“ help”處於中間語態,這意味著該動詞的主語被視為對自己或對自己有利,也強調聖靈高度意願給予幫助及看作是個人利益般(take a personal interest)的投入。
鑒察我們內心的聖靈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內在本性,所以祂感動我們去面對痛楚,引領我們進入破碎的根源,在破碎中真實地與神對話,敞開自己接受醫治。任何聖靈感動我們的禱告,都是父神一定應允的禱告,因為這些禱告實際上源於祂。 - David Seammands ,Healing Meditation for Life, Introduction
- Dr David Eckman, Head to Heart Workbook
許陳慧勤
Grace Hui
曾任基督徒靈命塑造協會的董事會主席、榮光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國際家庭更新協會董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