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秀嫻
日期/ 2020年6月18日
我在十四年前首次參加一個八天的靜修營,開始接觸到依納爵靈修的教導與操練,就感到在獨處寧靜中與神親近的喜悅與享受!
由於親身體驗了這些操練對自己靈命的益處,加上主任牧師給我「基督徒靈命塑造牧者」的職稱,我就參加了兩項分別為期兩年的靈命塑造及屬靈導師培訓。在培訓中發現其中大部份操練都是取自依納爵所記錄下來、親身經歷有助他個人靈修的材料!雖然有些靈修方式源自早期教會傳統,但經依納爵系統地、清晰地將自己操練的經歷寫下來,才成為方便使用的靈修材料。這些材料是在他還未上神學院前就寫下來培訓朋友,且在接受多年神學培訓後還不需要改編的;就如從未接受音樂訓練的小敏所撰寫的中國民間小調聖詩,實在是神特別恩膏其僕人,並賜福眾教會的屬靈寶庫!
由於依納爵的靈修操練材料一直是從天主教存留下來,我經過一段時間在自己靈修及帶領弟兄姊妹使用後,發覺美中不足之處就是他靈修與操練雖顯然有聖經根據,卻沒有系統地將其解釋出來,以致很難被重視聖經基礎的福音派教會接受。加上有些基督徒認為靈命塑造及靈修操練既來自天主教,就極力反對這方面的學習與操練。
所以當中華福音神學院邀請我教授靈命塑造課程時,我就回應說:除非有機會研究靈命塑造的聖經基礎,我就不敢教這類課程!然而覺得若不去研究、實在太可惜了!所以當我從牧會卅年退休後,就立刻回神學院進修靈命塑造,立志要從聖經中發掘靈命塑造及依納爵靈修的聖經基礎,並且必須能系統地將其解釋出來。
經過在神學院近幾年來專注的考究,我發現依納爵靈修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考慮選用的因素,尤其是它非常穩固的聖經基礎,但若不化除我們對天主教的成見,就失去一項叫我們靈命成長的寶庫!因此,這次在居家健心操講座分享依納爵靈修這課題,我的焦點不在介紹他的靈修操練,而在透過以下兩項討論:
- 選用依納爵靈修的主因。
- 化除我們對天主教的成見,讓我們可以安心以依納爵靈修去豐富我們的屬靈生命。
選用依納爵靈修的主因
依納爵本人有活潑的靈命[1]: 他在1491年生於西班牙,30歲時法國侵略西班牙,他因當兵受傷。在療傷過程中因閱讀《基督生平及聖徒生命》而重生得救,認罪悔改,與主建立親密關係。後來將自己屬靈經歷的筆記編成屬靈操練教課本,且在十年進修神學期間以此訓練六位同學。其靈修操練的焦點在於默想基督生平,讀經禱告在於雙向與神相交—即讀經時也回應神的話;禱告時也聆聽神的回應。
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靈修操練強調聖靈的運作[2]: 透過聖靈在我們心中的運作,我們可以在平凡生活中與主相遇,在行動中默觀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與主交談。並且認為世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神都臨在其中、有祂的旨意與作為,我們因而確信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故此我們就可以因凡事不執著按己意而行,心靈就得自由釋放。
華人對耶穌會有好的印象[3]: 1540年依納爵與屬靈同伴創立耶穌會;1583年耶穌會首次差派宣教士利瑪竇入華宣教。其福音策略根據華人崇拜學問而針對高官智士;尊重華人文化而容許祭祖以紀念恩情,但教導唯獨敬拜神;並將四書翻譯成英文。結果至1701年中國信徒達20萬、修士153名、及耶穌會成員的著作佔八成所有天主教的著作;1954年利瑪竇及耶穌會修士的墳地得周恩來宣告保存而不致被紅衛兵毀滅。
其靈修基礎合乎聖經啟示:
1、信仰基礎宣言[4]:
第一基礎:目標——榮耀上主
我們被造是為讚美、敬畏、事奉主,以致能活出榮耀神的永恆豐盛生命。
-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祂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祂造的,也是屬祂的;我們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場的羊(詩一百1-3)。
-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
第二基礎:途徑——資源管家
我們享用世上一切幫助我們、拒絕一切妨礙我們朝向永恆豐盛生命之各樣事物。
-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林前六12)。
- 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四10-11)。
第三基礎:心態——神聖的淡泊
我們不要執著屬世的事,如追求健康過於病痛、富貴過於貧窮、有名過於無名、長壽過於短命。
-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四12)。
-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第四基礎:選擇——達成目標
我該渴望與選擇那更能達成我被造目標的事物。
- 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2,17-19)。
2、靜修默想內容[5]: 以默想基督生平而成為對教會最重要貢獻的靈修操練
預備週:敬拜感恩——默想主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第一週:認罪悔改——默想始祖及自己罪之惡果
第二週:默觀基督的生平——認同基督愛神愛人的生命
第三週:默觀基督的苦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
第四週:默觀基督的復活——接受以行動服事人的召命
化除我們對天主教的成見
從信仰群體的角度:
傅士德在其著作屬靈傳統禮讚介紹了六大基督教屬靈傳統,包括充滿禱告的靜觀傳統,充滿美德的聖潔傳統,充滿靈力的靈恩傳統,充滿憐憫的社會公義傳統,以聖道為中心的福音傳統,及道成肉身的聖禮傳統,都有其獨特的素質及其強項與弱點。[6]
如果我們細心研讀四福音,就會發現這六大傳統屬靈素質的強項,都在耶穌的生活中呈現出來[7]。 但基於我們各人不同的個性,教會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個人經歷,以及先入為主的偏見,都會比較嚮往某一些而抗拒另一些傳統親近神的途徑與操練。然而,沒有一個靈修傳統擁有全部靈修的真理與操練的秘方;各靈修傳統都有其獨特的強項與弱點,必須彼此尊重,學習操練別類靈修傳統的強項及避免它們的弱點,使信仰群體一同長成更像主耶穌的模樣。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
天主教與基督教其實有共同的靈修寶庫,例如從第四世紀沙漠教父傳下來的「聖言心禱」[8] 及根據稅吏的禱告(路十八13),保羅「不住禱告」的教導(帖前五17),及彼得對耶穌名字的強調(徒四10, 12)那從第五至八世紀東歐傳下來的「耶穌禱告」[9]。 可惜在宗教改革時,基督教將好些靈修寶庫都拼棄了,猶如”throw away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結果只從天主教傳留下來。
從宗教改革的角度:
生長約同時期的馬丁路德與依納爵都看到當時天主教的腐敗,二人卻採取相反的改革行動:前者決定離開教會——在教會以外改革,後者決定留在教——在教會以內改革[10] 。這是可以理解而不必去論斷對錯的。正如華人教會也經常發生分堂的事:有人被感動離開教會另植新堂;有人被感動留下繼續努力。新約聖經也有保羅與巴拿巴為馬可爭執以致分道揚鑣的例子,而聖經也沒有論斷誰對誰錯。
從教會復和的角度:
2017年Francis教皇邀請基督教在梵蒂岡同慶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時在慶典中說:「感謝主使我們經過漫長世紀的疏離和衝突,可以在今年不再彼此對抗而活出真正的博愛。」代表基督教的蘇格蘭教會Derek Browning牧師回應道:「如今天主教與基督教一同追求謙卑慈愛的通道,克服分歧而療傷……。但願我們以真理、亮光、與仁愛,彼此維繫。」[11] 耶穌也吩咐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從門訓漏洞的角度:
華人教會的領導都不難發現,我們的門訓至少有以下的漏洞,是可以嘗試操練依納爵靈修去彌補的。
1)忽略感性:信徒聽道與查經往往停留在理性吸收頭腦知識上,靈修的讀經禱告也經常是單向的例行公事。依納爵靈修操練如「聖言心禱」強調感性與理性並重,可以幫助信徒操練雙向活潑與神相交。
2)缺乏自省:信徒認罪悔改只有在作決志禱告接受主的過程中比較執著;信主後似乎漸漸失去自省己過的屬靈操練。依納爵靈修操練如「每日良知省察」,可以幫助信徒每天具體地省察自己在思想上、言語上、及行動上的罪,進而向神認罪悔改。
3)低調靈恩:信徒對聖靈的認知一般停留在聖經知識上而缺乏對其運作的敏銳,以致不容易隨時隨地靠聖靈活出信仰。依納爵靈修操練如「每日意識省察」,可以幫助信徒操練刻意察驗神在每天生活中的同在與引導。
4)忙碌事奉:信徒因生活忙、教會事奉多而忽略與神相交、支取力量去事奉,結果造成身心靈耗盡的危機。依納爵靈修注重操練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與神連結,且透過所強調的靜修營提供安靜獨處的空間,更能促進信徒與主相遇;久而久之,聖靈就漸漸更新轉化信徒的生命。
5)缺乏挑戰:華人傳統文化執著學術成就,信徒自然而然以此為榮耀神的途徑。由於這是普世華人習以為常的普遍現象,教會也就忽略了按神的心意去挑戰信徒的價值觀,結果迫切追求學術成就很容易就成為信徒的偶像。若能以依納爵靈修的信仰基礎向其挑戰去發現自己價值觀的盲點;靠主的恩典與大能,讓信徒可以從偶像的綑綁中釋放出來。
靠著神的恩典,盼望以上討論:選用依納爵靈修的主因及化除我們對天主教的成見,可以幫助我們除掉障礙,放心操練依納爵靈修,使我們的生命得以長成基督的模樣。
註
- Joseph A. Tetlow, Ignatius Loyola: Spiritual Exercises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8-26.
- James Martin,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0), 5-10.
- Mary Laven, Mission to China: Matteo Ricci and the Jesuit Encounter with the Eas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4, 19-20. R. Po-Chia Hsia, A Jesuit in the Forbidden City: Matteo Ricci 1552-16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96, 302-302, 308. George E. Ganss, ed.,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 Parmananda R. Divarkar, Edward J. Malatesta, and Martin E. Palmer, Ignatius of Loyola: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and Selected Work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91), 130.
- Kevin O’Brien, The Ignatian Adventure: Experiencing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in Daily Life (Chicago: Loyola Press, 2011), 15-16.
- 傅士德著、袁達志譯,屬靈傳統禮讚(中國香港九龍: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1年),vii-viii。
- 傅士德,4-22。
- Sandra M. Schneiders, “Biblical Spirituality,” Interpretation 56, no. 2 (2002), 139-140.
- Bradley P. Holt, Thirsty for God: A Brief Histo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3), 53-54.
- Ibid., 69. Cindy Wooden, “Reformation at 500: Christians see they are brothers, sisters, pope says,” Cruxnow, accessed 2/6/2019,
- https://cruxnow.com/vatican/2017/10/26/reformatio-500-christians-see-brothers-sisters-pope-says/.
參考書目
傅士德著、袁達志譯。屬靈傳統禮讚。中國香港九龍: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1年。
Ganss, George E., ed.,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Parmananda R. Divarkar, Edward J.
Malatesta, and Martin E. Palmer. Ignatius of Loyola: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and Selected Work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91.
Holt, Bradley P. Thirsty for God: A Brief Histo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3.
Hsia, R. Po-Chia. A Jesuit in the Forbidden City: Matteo Ricci 1552-16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Laven, Mary. Mission to China: Matteo Ricci and the Jesuit Encounter with the Eas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Martin, James. The Jesuit Guide to (Almost)Everything: A Spirituality for Real Lif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0.
O’Brien, Kevin. The Ignatian Adventure: Experiencing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in Daily Life. Chicago: Loyola Press, 2011.
Schneiders, Sandra M. “Biblical Spirituality.” Interpretation 56, no. 2 (2002): 133-142.
Tetlow, Joseph A. Ignatius Loyola: Spiritual Exercises.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Wooden, Cindy. “Reformation at 500: Christians see they are brothers, sisters, pope says,” Cruxnow, accessed 2/6/2019,
https://cruxnow.com/vatican/2017/10/26/reformatio-500-christians-see-brothers-sisters-pope-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