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脫學術法老,進入應許美地 —淺談華人基督徒「在家教育」的夢魘與願景

文/ 孫麗華

一個人的成功,大部分都要歸功於一生中遇到的良師益友,指引對的人生方向。 但是任何一種教育理論的實施,都需要至少二十年或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所以,不論你選的是哪一種學習系統:公立學校、教會學校,或是所謂讓子女在家自學的「在家教育」,沒有二十年,也許更久時間,結果往往是不會顯的。

電影【天之驕子】 (the Emperor’s Club, 2002) 探討一個人的思維與品性,真能因教化感動而改變嗎?電影裡威廉杭德 (凱文克萊飾)是一名具有高尚情操與教育熱忱的老師,他除了教授歷史外,更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學生的優質人格教育。他深信,老師的使命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更重要的是形塑學生的人格養成。然而,當一名驕矜自負的美國參議員之子“貝爾”轉入他的班級後,對他的教育信念造成了莫大的衝擊。出身權貴家族的貝爾和自律甚嚴的杭德老師,兩人無論在想法或人格上都顯得無法相容,課堂上也時有衝突。杭德老師不願放棄這位問題學生,不斷寬容地面對貝爾,甚至將他視如己出。為了重新塑造貝爾,杭德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不過,這個決定卻嚴重影響了他自己的一生。

看完電影【天之驕子】,我不禁要問:如果知識即力量是真理,那麼學校傳輸的知識,會是人生所需要的力量?對知識上癮的華人也許也需要特別小心了,因為如果慣於通過學校機制,例如公立學校或私立教會學校學習,要打破那種依附於機構式學習的習慣並不容易。難上加難的是,若要從這種依附學習,轉變成其他學習的方式,例如「在家教育」。實際上,它不僅止於打破習慣而已;對某些人來說,它的難度像是要打破某種癮頭,或捆綁人心的堅固營壘。

一般來說,多數亞洲國家的學校深受儒教的影響,這些儒教國家的教育體制正式,結構強大,嚴謹縝密。相對的,美國學制輕鬆,有創意,不拘形式,不是考試主導,只要想學,學生都能選擇任何有興趣的去學。儘管,好的老師傾一生之力灌注在學生的生命裡。他們像是樑柱,撐起學校的一片天;他們也點燃起學生的生命火炬,指引他們人生最重要的方向。然而,多數受訪母親表示,不論是美國或亞洲儒教國家學校所依歸的,只是呈現資訊或知識,而不是智慧。即使是世界上最棒的老師,有著最棒的能力和品格,如電影【天之驕子】裡的杭德老師,也只能侷限學校系統所允許的範圍內發揮作用,而且這位老師根本沒有自主權。比起華裔母親,大多美國母親選擇「在家教育」的一個原因是,她們對學校系統較熟悉但不滿意,或本身已有相當多的訓練和資歷從事「在家教育」。筆者就認識不少在美國公私立學校老師,因為對學校系統失望,決定回家當兒女的老師。

在亞洲孔教國家,老師是最高的權威,學生只許對老師回應尊敬和順從,卻不許說一個「不」字。在中國大陸,學校要求學生逐字記住課本知識,不計代價地追求學業成績。雖然它像是填鴨式教育,老師還是權威人物,受到相當程度的尊敬,也還很關心學生的學習,鼓勵學生有大成就。香港學校是殖民地的產品,有不同的水平。在過去大學僅兩所的年代,只有頂尖學生才進得了,父母和老師會壓迫孩子完成堆積如山的作業,但也付出了子女自信的代價。「在臺灣填鴨式教育的求學過程中,我學到勤奮努力和敬重老師。然而,家庭教育應不只是道德和品格的訓練,也應包括生活技能的學習,才能幫助孩子達到終生學習的目標。」有位來自台灣的母親說。

一般人會理所當然地跟著既定的人生途徑走,從托兒所、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然後工作。但是,這個求學的模式,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互聯網的今天,需要被重新評估。考試測驗意味著必須教導某一套共同課程。然而,有那麼多東西需要學,許多母親表示,她們不知道學校是如何選定一套課程,然後說,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那個標準測試的心態快把她們逼瘋了。當目標鎖定於學業成績,為了讓子女進入最好的公立學校,多數華裔父母往往會選擇住到最好的學區。如果是基督徒的父母,又關心兒女的社交能力發展,則會把子女送到基督教學校。

不論選擇哪個學習系統,都顯露出個人的動機。然而,大多華裔父母很難改變他們的選擇。一張大學文憑,似乎是今天華裔在美國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多數華人熟悉的傳統方法。要放棄令他們感到肯定、安全和舒適的方式,開始一種新而陌生的方式,是需要勇氣的。「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型態,像瘟疫般滲入華人的社會。對大多數華裔「在家教育」母親來說,她們得放棄有把握的舊方法,好大步跨出舊有的學習窠臼。若還處於進退兩難的維谷,這個意識型態,是他們最先想掙脫的。他們常說:「這個世界博士已經够多了,我們需要更多有品格的人」。換句話說,「在家教育」的過程中,華裔父母時時需要與「讀書高」的思想體系作天人交戰,重整價值系統。筆者研究的百位母親刻意地將其兒女的品格, 排在學業成績之前。她們對子女教育的優先次序是:基督門徒訓練(44%),品格發展(36%),家庭關係(27%)和信心學習的整合(25%);看重學業成績的只有9%。

事實上,不同的學習系統適合不同的人,為學習而轉換系統,常常轉換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包括這人怎麼想,怎麼看世界。許多跨學科領域的研究結果,使可利用的多重形式品德教育行之有年。這些跨學科領域,包括心理學、人類發展、學習樣式、個性理論和社會科學等等。採訪資料顯示,如果擔憂生存過於活出異象,那麼最終心裡的恐懼會把對異象的熱情排擠一旁,心思意念茲事體大,自不待言。

心思意念是關鍵之鑰,如能以保有兒女的心為第一優先,根據麥克斯韋進(2004)的同名書(Keeping our children’s hearts: Our vital priority),父母將體驗到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否則,將錯失生命中最大的喜樂。麥克斯韋進宣稱,即使子女可能不會樣樣同意父母,但他們會重視父母的話和生活方向。因著關係,子女知道父母是為他們好,也會聽從父母的人生智慧 (p.30)。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又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 舊約出埃及記時代,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回到埃及的時候,要留意將我指示你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但耶和華也預言祂要使埃及法老的心剛硬,法老也必不容以色列百姓去。法老(Pharaoh),其意即為「王」,法老為埃及的政治、宗教領袖,是埃及的最高領袖,具備了神權政體的祭司王的特色。長久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像一株思想毒草,禁锢許許多多華人的心靈,傳統華人被這個猶如學術法老的意識型態催眠,而誤以為自己擁有真理,或以為跟隨著擁有真理的人。

教育主要是發生在文化傳輸的過程中。【天之驕子】電影裡面有段至理名言這樣說:一個人的品格決定他的命運–“A man’s character is his fate”。如果,兒女品格的陶塑是父母之職, 那麼在這過程中,一個優良教師的角色又是什麼?有見於此,一位牧會十年,現為「在家教育」父親,也以小提琴教育者自勉的賴耿中牧師(見下圖)說,他的生命呼召在2000年是「幫助神的兒女脫離學術法老的捆綁」,到2003年已演進為幫助華人父母去幫助他們的兒女脫離學術法老的捆綁」。

在後現代社會的今天,很多不合聖經價值觀的人文思想體系,如「唯有讀書高」,往往隱藏的學校課程裡,被當成文化遺產傳遞給下一代,以致人心被綑綁,崇拜知識,包括聖經知識,過於獨一真神,以致教會、社會一起腐化。換句話說,「高舉聖經知識」的思想體系,亟需從華人基督徒領袖和父母的心思意念中鬆綁,下一代才能真的掙脫長久以來學術法老的奴役,成為生命更新的屬靈領袖,進入耶和華神的應許美地。

賴耿中牧師帶領他的「Logos Family Church」弦樂團在2008/06/22「創文」的成立感恩禮拜中演出。

(本篇取材自筆者著述的「媽媽老師」一書,香港浸信會出版社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