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缸裡也自在」 ——師母更新的旅程(下)

文/李絢華

上接「金魚缸裡也自在」——師母更新的旅程(上)

3. 友情的滋潤

神創造人類時就賦予我們過團體生活的需要與本能 ,除了親情以外,真摯的友誼帶給人身心靈莫大的益處,如同乾旱逢甘露,滋潤人心;然而,師母不容易交到知心親密的朋友。她可以隨和友善、平易近人,認識很多人,也給很多人關愛,卻是「相識滿教會,知己無一人」。造成這種現象至少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一. 師母常被理想化

師母常被會友期盼為教會中的女超人(Super woman at church),牧師家中的「超媽」(Super mom at home), 完全是理想化的形象。這樣的人「只該天上有,地上容不下」。在如此不正確的觀念下產生了兩個結果:

正面:大家給她尊稱「師母」,對她比較客氣,尤其受了華人尊師重道文化影響,無可否認師母領受不少禮遇;反面:大家對師母敬而遠之。這情況不難理解,誰喜歡常常跟一個「不吃人間煙火」的人在一起? 在這個「屬靈」人面前,人們想要表現好,給她好印象,於是擺出一個「最屬靈」的樣子。多不自然啊!難怪大家選擇可免則免。另一方面,師母受到理想化的期盼影響,不知不覺想逹到這「理想」,難免感到有壓力,表現拘謹,無法放輕鬆。這種辛苦的互動,無形中造成師母被孤立的局面,很難交到知心朋友。

二. 師母被忠告

許多師母聽到忠告:「不宜在教會中有密友,否則有很多麻煩。」造成這樣想法的主要原因是認為牧者應該一視同仁,否則引來閒言閒語,爭競嫉妒,甚至有人覺得這是結黨紛爭的開始。因為這些顧慮,師母很難有知己密友。

師母缺乏友情滋潤,自然因孤單而感到沮喪,尤其是在服事與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與打擊時,因為無處可傾訴,情緒不得不往心底壓,久而久之,形成了憂鬱症。

人海中與我們來往互動有三類人:

  • VIP (Very Important People) :配偶、家人、你所愛的人
  • VDP (Very Draining People) : 對你諸多要求、耗你心力、給你麻煩的人
  • VEP (Very Energizing People) : 良師益友、知己同伴 、為你加油的人

其實連我們的主耶穌,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祂在世的時候,也不避嫌地有三位密友:彼得、約翰、雅各。四福音記載有某些塲合,耶穌只帶他們三人同行,(可5:21-43, 太17:1-2, 太26:36-46)包括在客西馬尼園祂為將面臨的十架痛苦掙扎,迫切禱告的時候,這三個門徒也在旁邊陪伴祂。假如耶穌也需要親密的同伴,師母大可以放心結交一些知心朋友。

當然,師母是公眾人物,時間與精力有限,加上弟兄姊妹對她各樣的期盼,當選擇深交的對象時,需要小心處理,要注意以下的事情:

A. 禱告求辨別的智慧

誰可以深交?誰可以成為良師益友(VEP)彼此打氣加油? 若不慎與諸多要求的人(VDP)成為密友,麻煩可不少呢。有些教會氣氛開放,給牧師師母較多空間,加上靈命成熟的大有人在,能以寬廣的心接納領袖,師母就有可能在教會裡找到知己;相反,有些教會傳統保守,有一大堆 “dos & don’ts”,靈命成熟的人寥寥可数,那麼師母可能在教會外找知己較恰當。有時在同一個宗派裡,不同教會的牧師師母一年幾次走在一起,可以結交一些好友,但同時也可能有圈子太小、太敏感的顧慮。總言而之,求主賜智慧辨別,誰是適合深交的對象。

B. 開放自己

真誠開放是與人建立深交的基本條件,開懷大笑、澘然淚下、談憂說懼都是神給我們與別人結連的情操,沒必要讓「端莊得體」將自己與人隔離。

C. 智慧安排

倘若師母在教會裡有三兩知己,需要智慧地處理彼此的互動,避免爭競嫉妒。筆者在自己教會事奉已經二十多年,其中有十二年的時間與兩位姊妹成了禱告良伴。由於定期交通代禱,彼此有深厚的友誼;私㡳下我們是密友,在教會或其他公開塲合,與其他弟兄姊妹卻沒有分別,都是好同工好肢體,不攪「小圈子」;當別人與我發生矛盾時,我請她們為我禱告,支持我做討神喜悅的事,而不是盲目的站在我的一邊。感謝主,她們先後與丈夫䝉主差遣到遠方帶職宣教,我常為這份珍貴的友情感恩。 

D. 投資友情

師母的生活都是忙碌的,一個屬靈大家庭加上自己的小家庭,忙裡忙外,常常沒時間照顧自己的需要。然而我們再忙都需要投資友情,定期與屬靈同伴、知己好友約會,身心靈都會獲益。

北加州有出名的紅木,這些宏偉的樹木最高可逹350呎,重4噸,然而它們的根只有6呎深,卻往四周延伸至120呎,與其他紅木在地下「手牽著手」一起抵禦風雨!師母們也要從紅木得智慧:在事奉的各樣挑戰中,我們不能單獨面對,要與其他同路人互相支援,共渡風雨。

4. 與神的關係

師母們都是世間不可多得的人,為建立教會為擴張神國不問酬勞,不計代價,常常視自己為「主的使女」,以謙卑、殷勤、順服、忍耐服事主。長久以來,耶穌在約翰福音13章為門徒洗腳的形象常常激勵著我:以愛服事,放下自己,甘願為主為人做卑微的事。然而這段經文的含意比我本來所注意的還要豐富。

沒錯耶穌要我們學祂榜樣彼此洗腳,但在服事別人之先我們要先給祂洗腳。彼得覺得不恰當,拒絕給主洗他的腳,主就很嚴厲的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主的心意是:我們先讓祂服事,然後再學祂服事人。我發現我常越過這一步驟,一下子就學主的樣式服事,卻忽略了先讓主來服事我。原來主要洗我的腳,幫助我去汚穢,去麈埃,去臭味,也使我恢復疲勞。

多少時候,我們為主奔波,心靈的腳累了,要來到主前讓祂服事,再讓祂用毛巾擦乾,以祂的溫柔安慰安撫我們,使我們舒暢;原來主是「聖僕」不單是我們事奉神的榜樣,今天仍然是以愛服事我們的主。

救世軍的創辦人卜威廉說過一句名言:「蒙拯救為了服事」(Saved to serve), 照約翰13章的亮光,我們是「䝉服事之後才去服事」(Served to serve)。

一直以「主的使女」自稱,使我們落入一個不好的情況,與神有的是工作關係,祂是老板,我們是員工。我們以戰戰兢兢,認真勤奮的工作換取祂的垂青與欣賞,因為以表現導向,我們會患得患失,給工作表現、事奉果效來左右我們的平安喜樂。

其實我們有一個更重要更寶貴的身份:「天父的女兒」,與神有的是父女關係,讓祂寵愛,「祂以美物使我願的得以知足」(詩103:5)。由於祂無條件的愛,我們可以撒嬌,甚至鬧情緒;因為以恩情為本,就算沒有「大成就」還是衪寶貝的女兒,永遠不失平安喜樂。

許多「主的使女」因為年紀老了,行動不方便,事奉受到限制,加上「長江後浪推前浪」,後輩興起,似乎被人淘汰,因此有很大的失落感。鍾馬田博士在他年老體弱,事事倚賴別人照顧時,有人訪問他:「你過去成就那麼大,如今卻備受限制,你的感受如何?」他隨即以主的話回答:「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10:20)

的確,能在金魚缸裡長久自在,除非我們以神為樂,以在基督裡䝉神揀選,成為神兒女的福份為榮,事奉的機會會過去,人的愛戴也會改變,唯有主使我們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