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中哭泣的孩子

文/劉元芬
日期/ 2023年10月

在美國平均每天有五個小孩因遭受家暴死亡。所謂兒童虐待是指成年人對兒童、青少年施加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性侵害、照顧不當等,導致兒童、青少年的健康與福利遭受損害或威脅。

所謂疏忽教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該做而沒做:無法供給或故意不供給兒童充足的食物、衣物、住所、醫療照顧及上學。二是不該做而做:例如讓孩子單獨在家或處在危險的環境中、利用孩子行乞、犯罪,或帶小孩進入賭場、酒家、色情電影院等不良場所,或是讓孩子抽煙、喝酒及嗑藥等。在美國,如果被懷疑有兒童虐待及疏忽教養事情,兒童保護局會介入調查,有可能將孩子帶到寄養家庭或親戚家居住一段日子,而被告則可能涉及刑事法院保護令案件及家庭法院監護權案件。學校老師、醫護人員及社福機構等,都是法定舉報人。

不要以為孩子沒有親眼看到家長衝突就不會受到影響,或者期待孩子不受牽連。研究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能很敏感地發現父母之間的不融洽及衝突,即使父母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有暴力行為。此外,經常對妻子動粗的男人,過半數也經常虐待孩子。在家暴環境中生長的孩子,身體受到虐待或遭受嚴重怠忽養育的比例是一般兒童的十五倍。

長期籠罩在家暴環境中,孩子不只受傷或被虐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他們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也會影響其情緒及人際關係的發展,更有可能落入家暴的惡性循環。八成以上的施暴男性表示他們的父親以前也曾虐待他們的母親。

目睹家暴的孩子常因擔心被施暴者發現、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或沒有足夠詞彙表達,甚至不知可以求助等原因,從來不與他人討論家中的狀況。但孩子常用一些外顯的行為,如情緒衝動控制不良、暴力行為或凸顯威脅性的語言、偏差的兩性互動、或是內隱的生理反應如嘔吐、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憂鬱或自殺的傾向,呈現其發展上的阻礙。

新移民目睹家暴孩子及受虐兒童,不只要面對一般文化適應的龐大壓力,同時陷入家庭衝突的創傷,是青少年犯罪及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需要特別的關注。幫助兒童、青少年的原則如下:

  • 了解目睹兒:看到目睹兒認知、行為及情況背後的可能影響因素。
  • 協助孩子感到安全:即使孩子所處的情境仍充滿暴力,如果週遭的老師在要求與期待上能具彈性,看到他的需要且能支持與協助他,則對安全的重新建立將有極大的幫助。
  • 提醒孩子有值得信任的成人願意幫助他們。
  • 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有各種感覺,例如傷心難過。協助他們表達出來。
  • 留意孩子的情緒。孩子情緒的渲洩未必透過言語,有時他們會在行為、穿著、睡眠等事情上出現改變。
  • 特別小心有些孩子過去有創傷經歷或精神疾病者有較高的危險性,如自殺。
  • 跟孩子說實話,不要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或無關緊要。
  • 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要誇張或粉飾事實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
  • 讓孩子感受成就與價值感,盡量給予孩子具體的鼓勵及正向回饋。
  • 角色示範(身教):讓孩子從您身上看到非暴力的互動方式。

「紐約勵馨婦幼關懷中心」協助遭受家暴、性侵害、不當管教及疏忽教養的華裔兒童及青少年,並幫助家長改變不當的教養方式,發揮正向的親職功能。熱線服務:1877-990-8595,網站www.gohny.org, 所有服務都是免費及保密的。

劉元芬Lee


「紐約勵馨婦幼關懷中心」
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