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兩百多年的華人教會歷史,無論是參加聚會和事奉,投入本地傳福音或外地宣教,姊妹的身影與光輝有目共睹,她們的生命故事是歷史的一部份,可是卻常被無意地忽略和有意地省略。本刊特設「華人教會的女兒」專欄,收集這些故事,貢獻給下一代,以為楷模,以作鼓勵。
文/ 吳述塵
七歲已由父母訂親的鄔靜珠姊妺,在二十歲時踏著三寸金蓮嫁到三哩外的俞家。新郎是家中唯一信主的人(註),還在就學,而他在父母催婚下答允完婚的條件是拒絕行參拜天地之禮。結婚那夜,她納悶地問新郎:「你是不是吃教的?」他回答:「是的。你認為那是一件壞事嗎?」她謹慎的回應:「不,或許那是件好事。」
婚後不久,丈夫回到蘇州繼續唸書。她在家燒飯煮菜,照顧公公。兩年後,她帶著大女兒和腹中嬰孩到蘇州與丈夫團聚,住在學校宿舍裡。一天,她問同住的婦女:「甚麼叫做信教?」她們回答:「不拜菩薩,不拜祖宗。」她仍是不明白,卻糊裡糊塗受了洗禮。從前,人們稱呼她的小名「小香」,受洗以後,第一次聽到牧師喚她「俞鄔靜珠」。當晚,她向神禱告說:「神啊,祢既是活神,求祢賜下光,可憐我這個沒受教育的人,讓我明白祢。阿們。」主垂聽了她的禱告。一個月後的奮興會中,她看到自己的罪,看到主為她被釘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她重生了。主不單讓她明白救恩,也叫她在傳福音的服侍上忠心。
主賜福給俞牧師有一位配偶幫助他,也賜福給他倆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她的孩子
俞師母共生了十二個孩子,八女四男。女的秀字排行,男的慶字排行。大兒子出世時,俞牧師剛好看到牆上「普天同慶」四字的揮春,而主也共賜他四個兒子,所以兒子的名字分別是「普慶」、「天慶」、「同慶」、「慶慶」。
俞牧師月薪只十二個大洋,三個寄給家中老父,留下的僅夠餬口。俞師母每晚待丈夫外出佈道,孩子又熟睡後,就接點線裝書回來釘裝,一晚可做二三百本,但報酬微薄。她也為大學生洗衣服,學校門房交來的髒衣服,她即晚浸泡,第二天清早就洗乾淨。俞師母從不讓人知道她幹活幫補家計,只怕人家小看牧師;平常更會幫教會打掃和清潔。
俞師母雖然家務繁重,仍熱心追求主。家中有七個孩子時,她凌晨四時半起床,帶著最小的孩子往對面街教堂,將他放在長凳上,自己跪下,翻開聖經,一面讀,一面祈禱,直到清晨六時。回家後,為孩子預備早餐、梳辮,再到街上買菜,然後餵奶;午餐後,洗、縫衣服,也為家人紮鞋底,做布鞋;到了晚上,孩子熟睡了,就坐下來學習聖經。
孩子漸長,俞師母建議丈夫每早舉行家庭崇拜,由他領詩,大家輪流讀經,每個孩子或唸或背一段,然後分享,最後他祈禱結束。家庭的屬靈氣氛幫助孩子先後信主,得著造就,也有專心服侍主的。
別的孩子
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俞師母也抽空照顧別的孩子。在湖州服侍時,一名軍官聽過俞牧師講福音後,心生渴慕,但一時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將自己的兒子交給俞師母寄養,每月支付生活費。那孩子才九歲,磕頭行過房禮後,就成為俞家的人,前後七年,直到中學畢業。孩子後來信了主,在抗戰時結婚,並組織基督化家庭。
另一位年青人,家人為他娶了個童養媳。那女孩只六歲,因父親要錢應急,就把她典押了。年青人問俞師母:「我當怎麼辦?」她答道:「你當付錢贖回,也讓她接受教育。將來若認為合適,就娶她為妻。」年青人照著去辦。這小媳婦是個不懂事的鄉村姑娘,俞師母將她接到家中,讓她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學習,一同成長。幾個月後,她改變了,又進入聖經學校,後來更信主受洗。小媳婦畢業後跟那年青人結婚,婚禮就在她的家中舉行。
這樣的愛心服侍,前後有四次,實在難能可貴。
主的孩子
孩子漸長,生活較穩定,俞師母便隨丈夫外出傳福音。她隨丈夫到上海教會服侍時約四十多歲,她又為自己定下事奉守則:不將自己的意見加在別人身上;要培育和訓練婦女傳福音;要多探訪,領人歸主。
那個年頭,婦女都忙著家裡的事,教會也較保守,不輕易開放給婦女來事奉。雖然俞師母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否決,最後,在年會時終可召開牧師、師母會議。婦女帶著孩子,拖著大包小包,也帶著好奇來參加。結果,大家都得著靈性上的培育。
俞師母身體力行,從不放過任何傳福音的機會。有次她帶孩子去理髮,與老闆娘攀談,得知她因所生的七個孩子先後離世,心裡愁煩,就安慰她,邀請她到教會聚會。原來老闆娘早年已信主,後來因事被學校開除,因怒成恨,十七年來沒踏足教會。老闆娘重返教會崇拜時,聽著讚美詩,聽到牧師證道,憂傷的心得著安慰,怨恨的心得著釋放,終於回到主的懷抱裡。
俞師母很體貼主生養眾多的心,她除了領家裡的孩子信主,也將別的孩子,接納到自己家裡,讓他們認識主;主也使用她呼籲更多師母參與傳福音的服侍,讓更多人成為主的孩子。
俞師母生於1875年,1960年安息主懷,在世寄居八十五年。
(作者是堂會牧師,盼藉早期屬靈人的生命見證,勉勵信徒。)
註釋:
鄔靜珠姊妺的丈夫是俞止齋牧師。俞牧師原是博習書院的學生,後蒙召傳道,侍主近五十年。曾任上海慕爾堂和景林堂牧師。 (本文版權屬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蒙允轉載自《傳書》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