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孩子──康成姊妹 「華人教會的女兒們」系列(六)

文/ 吳述塵

宣教士的服侍, 除了傳福音、辦學校、開醫院等,有時,主會給他們開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是他們不曾想過的。

昊格矩姊妹是美以美會宣教士,1872 年被差派到中國九江,主給她預備了一個小女孩,讓她養育,讓她栽培,讓她陪伴成長,這條培育的道路走了五十多年;而那個女孩的名字叫康成。

養育之路

康成,又名康愛德;愛德,是從英文名字Ida 翻譯過來;她的英文全名是Ida Kahn,驟眼看,還以為是個外國人。然而,她的確跟外國人有很深的淵源。

康成才兩個多月就給家人遺棄。原來她是家中第六個女孩,家人找來算命先生批命,說她命犯天狗,會帶來惡運。家人害怕生男孩的盼望因而落空,便將她許人作童養媳,人家也找來算命的,這回說她剋夫,要把她棄了!

昊格矩從中文老師口中得知此事,便收養了康成。昊氏當年才二十六歲,在九江負責一所半日制女子小學。

昊氏回美述職時,也帶同她到三藩巿,並入讀當地小學。那時,康成還不到十歲,可說是中國最早出國又最年輕的留學生。兩年後,她們回到九江,昊氏因同工間有爭執,帶著康成遷到重慶服侍。不料當地正有動亂,教會、學校和宿舍都被移平,昊氏更被逼躲進總督衙門尋求庇護,康成則藏身木匠家中兩個月。亂事平定後,她們又回到九江,昊氏繼續服侍,康成繼續唸書。

栽培之路

1892年,康成十九歲,與三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赴美留學。她和那女孩順利通過入學試,入讀密芝根大學醫學院;經過四年學習,拿取文憑。畢業禮時,康成穿藍色旗袍,那女孩穿粉紅色的,都是專程從中國帶來。她們獲得眾多嘉賓、老師和同學的稱讚。畢竟,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有兩個來自落後封閉的中國女留學生,是件新鮮事。校長稱許她們時說:「她們與美國女孩相比,毫不遜色。」在芝加哥完成半年實習後,她們順利成為差會的宣教士,被差派回中國。

鄉親們風聞九江這小地方竟出了兩位女醫生,就齊集在碼頭夾道歡迎,又歡呼,又放鞭炮。

她們也吸引了梁啟超的注意,且在他創辦的《時務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記江西康女士〉。文章詳細報導康成的身世:從出生、唸小學、中學,赴美攻讀醫科等,均鉅細無遺;又提到她的心志:要從疾病中救拔中國百姓,稱許她是新時代的婦女典範,在「維新變法」時期,值得國人學習。梁啟超的文章引起不少讀者迴響,也叫他的朋友動心。劉鶚是《老殘遊記》的作者,看過梁的報導後心有所動,查得康成仍待字閨中,就起了續弦的念頭,專誠請好友寫信給梁,期望能為他作媒,撮成好事。

陪伴事奉之路

回到九江,兩位女醫生很快就投入醫療服侍,建立了一間醫療所。由於求醫的人絡繹不絕,她們漸有興建醫院的想法,卻苦無資金。她們向主祈求,後來得到國外的資助,終於1901 年成立但德福醫院,並同任院長。醫院有診室十五間,病床九十六張,是今天中國九江婦幼保健院的前身。

康成一直禱告等候,要尋求主如何引導她的服侍。一次,南昌巡撫夫人病了,專誠派人到九江找她應診,她乘船前往,治好了夫人。主讓她在這次經歷裡得了領受:主給她醫療知識,給她救拔同胞的心,不應只服侍達官貴人,也應服侍平民百姓,特別是婦孺。於是,她就和昊氏到了南昌,開辦康濟醫館。

她的心志是服侍貧苦大眾,贈醫施藥;幾年下來,醫館已無奈出現欠債問題。主安排她到天津服侍,在水閣醫院擔任院長,所得薪俸均用以還清康濟醫館的債務。之後,她又重回南昌繼續服侍。

醫館的服侍叫康成心力交瘁,身體漸趨衰弱。但在五十多歲時,她仍勉力開辦高級護士學校和孤兒院,為要服侍因山東饑荒逃難至此的小孩。與康成同在南昌服侍的昊氏於八十一歲時安息主懷。三年後,康成也因胃癌回到主的懷抱中,在世寄居五十八年。

康成是由宣教士養育、栽培和陪伴她走事奉的路;宣教的服侍不一定轟轟烈烈,許多時候,都很平凡, 平凡得叫人容易遺忘,但主會記念,祂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十八5)

(作者吳述塵是堂會牧師,盼藉早期屬靈人的生命見證,勉勵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