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心祈禱:一條轉化生命之路

文/張琴惠
日期/2018年8月12日

Centering Prayer -A Path of Transformation

(一)歸心祈禱與我

二十幾年前,我的身體出了狀況,醫生要我休息。我的老師陳士珍教師也來信勸我「不只身體要休息,心靈也要休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休息,日子繼續在痛苦中捱過。在1990年3月的一個清晨,靈修時主的話臨到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這耳熟能詳的經文深深地感動我,此後連著幾天,「到我這裡來」這幾個字,一直在我眼前,揮之不去。我意識到這是來自主耶穌的一帖請柬,我砰然心動,卻不知如何回應主的邀請。

同年六月底,我受邀去紐約上州參加一個祈禱靈修會,到了才知道這是「歸心祈禱靈修營」(Centering Prayer Retreat)。我心想,「歸心祈禱」?這是什麼祈禱?怎麼從未聽過,也未讀過?我雖納悶,卻在靈修導師的引導下,開始與大家一起祈禱。到了第二天,就在祈禱的靜默中,我恍然大悟,我正在回應基督的邀請呢!就在祈禱中我憑著信心,無言無語地來到內住的基督面前向祂敞開我的全心全人,安息在祂充滿愛的同在中。那次的經歷令我體會到「歸心祈禱」就是「安息的祈禱」。幾個月後,讀到約翰福音十五章4-5節,”Abide in me as I abide in you” (當時讀的是英文聖經), 「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於是我對我的心說,「這豈不就是歸心祈禱的光景嗎?」於是我歡然上路,一切的疑慮都掃除了。

這二十一年來透過閱讀、參加講座、在中台神學院靈修課程之教導,及自己不斷的學習操練,我對此祈禱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會。我自己的體會及同學們的經歷一再地見證,歸心祈禱是一條轉化生命之路。它不是唯一的路,卻是一條很有效的路。

(二)歸心祈禱的歷史淵源

「歸心祈禱」是二十世紀的名稱。但早在第四、五世紀沙漠教父的著作中已經有歸心祈禱的表達。根據聖若望加詳(St. John Cassian)的自述,他曾請求隱修者依撒格(Abba Isaac)教他祈禱,那時依撒格所教導的祈禱就成為西方世界第一次對這個祈禱傳統所作的表達,這個傳統今天我們稱之為「歸心祈禱」。[1] 所以,歸心祈禱是來自曠野的禮物。

歸心祈禱是進入默觀祈禱之梯的第一階。在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裡面默觀祈禱是源遠流長的靈修操練,在歷史中「默觀」一詞的定義常是模糊不清的,它曾有幾個不同的意思。保羅書信常提到對神充滿愛的知識(弗3:16-19)是基督徒的生命正常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要素。這是與神親密而得的知識,是關係全人的,而不只是理性的、頭腦的知識。 後來希臘教父以contemplatio (英文:contemplation) 一詞來表達這種經由經驗而得的對神的愛之知識。這個默觀的定義就此流傳至今[2]。在十五世紀之前,默觀祈禱的傳授一直不曾間斷,並被公認這是真屬靈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享有的。[3]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之前,神學包含靈修學。神學家認為他們的研究工作就是靈性的操練。第四世紀的伊夫糾斯(Evagrius of Pontus)說神學家就是祈禱的人。加爾文說,認識神就是被神改變。十八世紀之前,默觀與神學被視為一體之兩面,而不是對立的。[4] 十八世紀之後西方神學與靈修學開始有張力,神學被當作專業的學問來研究,而與教會生活脫節。到了十九世紀有關默觀祈禱的著作已少如鳳毛麟角,默觀祈禱甚至被視為是異常的現象,是神奇而又危險的。[5] 從此,默觀祈禱及和此祈禱相關的默想的操練不再被重視了。

歸心祈禱的發展源自美國麻州。1960年代基廷(Thomas Keating)是麻州熙篤會修道院(the Trappist Monastery)院長。在離修道院不遠處有一佛教的默想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Center), 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他們迷路時常到修道院問路,基廷好奇地問他們,「你們到Meditation Center想尋找什麼呢?」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尋找一條路。」他們尋找的是一個以默想為基礎的靈修操練,一條能改變他們對現實和人生的看法之路。發現他們多數來自基督宗教(天主教及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基廷忍不住追問,「為何不在自己的信仰傳統裡尋找?」他們十分訝異地問,「你說,基督宗教也有一條路嗎?」[6] 此後,也有些年輕人在從 Meditation Center回程途中,順道拜訪修道院。他們說,「我們從這個 Meditation Center有得到益處,但那裡沒有基督,我們需要基督。」歸心祈禱的創始人之一的William Meninger,在一次訪談時說, 「這些年輕人從東方宗教所學到的是,經由靜默的路徑(non-verbal approach)-超越話語、思想、意念-來尋找神。他們是在回應內心對神的渴慕,但他們是在基督信仰之外回應,這是極大的不幸。」[7]

這現象令這修道院的修士們感到萬分的挫折。於是基廷在一會議中,提出挑戰:「是否能將基督宗教的默觀傳統之精髓,以默想的方式來教導在修道院之外的人?」這些熙篤會的修士們都知道基督宗教(Christianity)不但有一條既深奧又豐富的默觀之路,而且他們已多年生活在其中。可是如何傳遞呢?後來William Meninger從一本十四世紀有關默觀祈禱的靈修名著『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 的一段話得到靈感與啟示,這段話就成為歸心祈禱 (centering prayer)之主旨。簡言之,歸心祈禱是將古老的默觀祈禱加以新的包裝,方法簡單,讓每一個渴慕與神建立更親密關係的人都可學習。起初這新包裝的祈禱稱為「雲的祈禱」(意指『不知之雲』)。後來因二十世紀的靈修導師梅頓(Thomas Merton)的影響而改名為「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梅頓常提到體驗上主的方法是要回歸人的中心。他寫道:「祈禱的開始,不是靠『思考』,而是靠『回歸內心』,藉此尋找自己最深的中心,喚醒我們存有的深度境界;我們的存有靠上主的臨在,祂是我們存有的根、生命的源。」[8] 「歸心」就是回到我們存有的最深處,或是心靈最深層之處。

梵諦岡第二次會議之後,天主教有多方面的更新,其中之一就是鼓勵平信徒要扛起其個人靈命成長的責任,而不再依賴神父及其他神職人員。他們認為,與神契合乃是所有基督信徒屬靈旅途的目標,每一個基督信徒都能在修道院之外活出默觀的生活。 歸心祈禱的創始正逢此時,成為神造就信徒的管道。約在1975年,基廷和幾位修士就開始教導來修院退修的人歸心祈禱。許多人深受這個簡單的祈禱之吸引,尤其是平信徒。這祈禱很快地推廣到世界各地,今天除了天主教徒之外,也有許多新教基督徒、牧師、傳道人學習並實踐「歸心祈禱」。為了提供不間斷的教導與學習操練的機會,基廷和他的同工成立了全球性的組織,Contemplative Outreach Inc. 其會員今日遍及世界各地。

(三)何為默觀祈禱?

  1. 定義:

歸心祈禱既是默觀祈禱之新包裝,那麼默觀祈禱是什麼呢?默觀之原文是contemplatio,其英譯詞是Contemplation。中文翻譯是默觀或靜觀,華人聖經學者唐佑之則將之譯為沉念。本文將採用默觀一詞。

默觀(contemplation)這個字有廣義及狹義兩種用法。廣義的默觀與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是同意詞,二者可交替使用,因它指的是基督徒沈思靜禱,專一於神的修持與情操。其狹義的意思是指神人密契相交的經歷與過程。[9] 本文將採用廣義之用法。

根據早期教父的著作,祈禱分為兩大類型-出聲的祈禱(vocal prayer)及靜默的祈禱(mental prayer)。而在靜默的祈禱之下,又分為默想(meditation) 和默觀(contemplation)。教父以 “Degrees of Prayer”[10] 說明這三個不同深度的祈禱。出聲的祈禱(vocal prayer)是一般基督徒最熟悉的,祈禱者用思想、言語表達他對神的心意。 默想時祈禱者以腦(理性)和心(情感)完全地投入於神的話語中,而帶來思想及心靈結構的更新改變。默想是人回應神的話語,默觀則是神對祈禱者的回應。這時神的話已開始環抱祈禱者,並淹沒他,人安息在神的愛中。他的官能-理性、情感、意志、記憶-都靜下來,他不再用思想、話語祈禱,聖靈在他內祈禱。正如保羅所說的:「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羅8:26) 簡言之, 默想是人主動的追求,他尋求、探索真理;默觀是人被動地讓神在他內裡工作,不再用思想言語。默觀常是默想的自然結果。

希臘教父以「經由經驗而得的對神的愛之知識」來描述默觀。第六世紀大貴格利(St. Gregory the Great)形容默觀為「對神充滿愛的認識」,他說這是默想神話語的果子,同時也是神的恩賜。他又說默觀(contemplation)就是「安息在神裡面」。[11]

成為歸心祈禱創始之源的名著『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 的英國無名氏作家說,「沒有人能靠著知識完全認識神,但每一個人都能以愛完全地擁有神。」這是無止境的愛的神蹟,一個充滿愛的人,能以他的愛去擁抱這位超越的神。[12] 以愛去擁抱神就是默觀。

唐佑之說,默想是以神的道為中心,但默觀(沉念)只想到神,完全浸沒在神的愛中。他也提到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是從默想之禱文而進入默觀(沉念),他的心是那麼充實以致不再用言語,只安靜地聽,聽聖靈向他講,所聽見的即使只有一個字一句話,比千百遍禱告更有價值。所傳的信息未必是用人的言語,表達的即使無言,仍是交通。[13]

從希臘教父的定義及以上三位聖徒的經歷,我們知道,默觀或默觀祈禱乃是祈禱者經由從聖經真理的認識而進入與神親密相交的主觀經歷。

  1. 聖經中的「默觀」:

聖經中雖然沒有 「默觀」或「默觀祈禱」這詞,但新約與詩篇卻充滿了默觀的描述。福音書中的耶穌是個默觀者。 祂常獨自上山禱告(太14:23);祂常獨自到曠野地方禱告(可1;35);祂獨自在曠野四十晝夜禁食禱告(太4:1-11)。祂的祈禱是聖子與聖父親密的相交,祂與父同在,父也與祂同在。祂的生活作息充滿了祈禱。祂聽父所說的,只作父所做的(約5:19)。祂也教導祂的門徒,禱告的時候要「進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人子耶穌的一生及教導很完美地展現了默觀的靈修傳統。

新舊約聖經中也有許多默觀者。常將神的話放在心中反覆默想的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靜默聆聽的伯大尼的馬利亞、躺在耶穌胸膛中的那個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與神面對面說話好像與好朋友說話一般的摩西、在烈風.地震.火中等候神的以利亞,在詩篇中一再表達對神的渴慕與愛的大衛,他們都是默觀者。

詩篇也不乏對默觀的描述:「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 (131:2); 「我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62:1) NIV之翻譯更凸顯了「默觀」中的靜默與安息:”I have stilled and quieted my soul…” (131:2) ; “My soul finds rest in God alone.”(62:1)傅士德說,一個默觀者以愛神當作他生命中首要的、獨一的目標。[14]

(四) 歸心祈禱與東方宗教

歸心祈禱源自近兩千年的基督宗教的默觀傳統,深受沙漠教父教母及東正教的靜修傳統之影響,此二者所追求的是培養內在的靜默與心的純潔(interior silence and purity of heart)。 東方宗教默想的方法所注重的是培養專注的能力 (concentration),以達到心智的清明(clarity of mind) 為最終目的。歸心祈禱的重點是在培養意願的純潔 (purity of intention),以追求心的純潔(purity of heart)為目的。[15] 歸心祈禱是默觀祈禱之第一階,是純屬基督宗教的祈禱方法。它曾被誤以為是由東方宗教移花接木而來的祈禱法,也曾被誤以為是基督教的超覺靜坐,這些都是出自無知的誤解。在上文所提之訪談中,對那些說「默觀祈禱」像東方宗教的默想法的人,William Meninger反問道,『你為什麼不說東方宗教的方法像「默觀祈禱」呢?』

(五)誰能學習歸心祈禱

每一個真心渴慕愛主的人,每一個想認真過一個基督徒生活的人都可學習。 『不知之雲』一書說得很清楚,「每一個內心溫柔地激盪著對神的愛的人,即使這愛的激盪只是偶而的經歷,他已是蒙召從事這愛的服事了。」[16] 這與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年齡沒有直接關係。耶穌說,「人若愛我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1)神將這恩賜給「愛」祂的人。聖公會的牧師,Cynthia Bourgeault,當她在貴格會的小學就讀時就在靜默的敬拜中有默觀的經歷。今天許多在婚姻中的夫妻,忙碌的專業人士都是歸心祈禱的實踐者。他們渴慕被煉淨,能更專一愛主,預備自己能領受默觀的恩賜。但有個例外,精神病患者應先接受治療再來學習歸心祈禱。對情緒嚴重失調者,我們也建議學習歸心祈禱與接受心理治療應同時並行。

六)歸心祈禱的方法

歸心祈禱是為減少達到默觀祈禱的障礙而設計的。但歸心祈禱不只是一個方法,它是真祈禱,是純信心的祈禱 (prayer of pure faith)。它預備祈禱者進入默觀,是默觀祈禱之梯的第一階,讓祈禱者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升直到與神聯合。默觀是默想神話語的果子。祈禱者藉禱讀(Lectio Divina),進入默觀。其過程有四個步驟:閱讀、默想、心禱、默觀。心禱之後,祈禱者就被帶進神美妙的臨在中,於是他進入默觀。歸心祈禱,就是在心禱之後開始。(禱讀的程序可參考『從禱讀進入靜觀』,中台院訊,150期,pp. 4-7)

歸心祈禱的方法是根據『不知之雲』的教導。在第七章作者說:每當神的恩典吸引你去默觀,而你也決意要默觀時,你便單純地,順著輕柔的愛的感動向主舉起你的心吧!只要思想神-祂創造了你、救贖了你、祂引你來作此服事。不要讓別的思想進入你的心靈。即使這樣也可能太多了,以一個赤裸裸的意願向著神,獨獨渴慕祂就夠了。

如果你想把這個意願濃縮成一個字(或詞)以便記憶,你就要選一個單音的字或很短的詞,例如:神、愛、、。將此字或詞)謹記在心。…… 這個字的價值在於它的簡單。[17]

這兩段話成為歸心祈禱的方法之基石。筆者在此將基廷及潘寧頓[18]之教導及我個人的體會歸納如下:

A.如何開始:

1.選一個「聖言」(sacred word),讓此「聖言」成為你那赤裸裸的意願 (intent)之記號。你的意願乃是向神敞開,接受神在你內裡的同在及作為。

 

  • 「聖言」代替我們向神表達,「我們願意向神敞開,進入神的同在中並順服祂在我們心中的作為」之意願。
  • 先祈禱求聖靈帶領你選擇最適合你的字(詞)為你的聖言。例如:主、耶穌、神、阿爸、天父、愛、平安。
  • 在歸心祈禱的那段時間,不要改變你的聖言,以免又開始思想。若要更改則在祈禱開始之前。
  • 對某些人而言,向內注視那位內住你心中的神可能比用聖言更合適。這樣,你以「向內注視」作為你接受神在你內裡的同在及作為之記號。

2.選一個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收斂你的心,默默地將已選好的聖言放進你的意識中,告訴自己,這「聖言就是我要接受神在我內裡的同在及作為之意願」的記號。

  • 舒適的坐姿可避免因身體的不舒服而分心。我個人的經驗是,坐在直背的椅子,雙腳能平放在地面上是最舒服的姿勢。
  • 背部要伸直放鬆。
  • 避免在飯後作此祈禱,因容易睡著,也容易引發消化不良。祈禱時若睡著了,醒過來時,在時間許可之下,繼續祈禱幾分鐘。
  • 閉上眼睛是為減少分心。

3.休息片刻,就以單純的信心轉向你的中心 (你存有的最深處),那裡就是三位一體的神居住的所在。信心就是向神敞開並降服於祂。你可以先用幾句話表達你的意願(intention) 如:「主阿,我要向祢敞開並降服於祢。」;或「我接受祢的同在及在我內裡的作為。憑祢意行。」;或「我把我自己交在祢手裡。」 然後,你在靜默中開始歸心祈禱。

4.每次祈禱的時間是二十到三十分鐘,每天兩次。服用抗生素時,照醫生給你的劑量與次數服用才有藥效。同樣,祈禱要有功效,也不能忽略祈禱的時間與次數。

B.祈禱過程:

1.思想:

歸心祈禱的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就是會有各種思想 (thoughts)浮現。「思想」(thoughts)這個字是一個籠統的名詞,任何出現在意識的銀幕上的,包括所有的意念、思慮、情緒、圖像、記憶、反應、評論,自我交談、以及官能的感覺都是「思想」 (thoughts)。人往往與他的思想糾結在一起,與它認同,以為「我思故我是」。 這些思想攔阻我們親近神。歸心祈禱就是要我們學習放下這些思想,進入我們的中心,認識我們屬靈的層面。在這屬靈的層面,我認識真正的我-我屬於內住我心中的神,祂造了我、救贖了我、祂看我為寶為尊。我不是我的「思想」,我是神的兒子、女兒。

祈禱中浮現的思想有許多種類。有些是簡單的思想(如:晚餐要吃什麼,未完成的作業等),有些是湧自潛意識裡充滿情緒的,令人焦躁不安的。有時我們會在祈禱中得到亮光、靈感、信息,有時會有代禱的衝動,有時會沐浴在寧靜的美好感覺中。對這些思想、情緒、衝動、經歷我們都要放手。請放心,歸心祈禱向你保證,在祈禱中你所得到的靈感、亮光、信息,若真的出自聖靈,它們會在祈禱結束之後,回到你的意識中,你不會失去的。

所以,我們讓這些思想來,也讓它們去,我們不趕走它們,也不招待它們。對付這些不速之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它們自討沒趣就會退出。 歸心祈禱的方法就是,每當意識到任何思想時,我們就輕柔地回到我們的聖言。讓它代替我們再次向神表達我們的意願。這就如同向神說,「喔,主阿,我不是要想這些東西,我也不是要尋求靈感或愉快的感覺,我坐在這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親近祢、向祢敞開、降服於祢、接受祢在我內裡的作為。」只是我們不說這麼多的話,我們讓我們的意願之記號「聖言」,替我們表達就好了。謹記,不要在祈禱的中途走開。不管思想如何猛烈地攻擊你,只要你不起身走開,神就看你的祈禱為「甚好」。所以,一有思想就輕柔地重複我們的「聖言」。這是歸心祈禱中唯一由我們啟動的動作。

2.聖言:

聖言不會把你帶到神那裡去。它不是一個咒語(mantra),要你不住的唸誦。它只是一個記號或是一根指示棒,替你將那要親近神的赤裸裸的意願(intention)向神表達。它是要幫助你「放下」祈禱中出現的意念、情緒、自我交談…,好讓你能「轉向」中心,向神敞開。換言之,聖言將我們所有的思想化成單一的思想-向神敞開。

初學者在祈禱中難免會有許多思想、分心,他需常常用聖言。請不要灰心,要知道每一次用聖言,你就再一次回到主面前。有一姊妹在歸心祈禱的講習會中說,「我完全失敗了。這祈禱我不可能學會的。在這二十分鐘內我用了千萬次的聖言。」基廷微笑地說,「好極了,妳有千萬次的機會轉向基督。」

簡言之,在祈禱的時段,你將自己完全地交給主,包括從你的意識的河流漂下來的雜念、情緒、圖像等等,通通交在主的手中,任由祂處置。你若忠心操練,假以時日,一方面浮現的思想會減少,需用聖言之次數也隨著減少。另一方面你的儆醒度提高了,思想的浮現與回到聖言之間的時間縮短了,甚至只有秒差。這表示在思想還沒有把你拉走之前,你已警覺到,而藉著聖言的幫助你繼續留在神的同在中,而沒有被拉走。這是「儆醒禱告」的操練。隨著祈禱的成熟,你的靈也就越來越儆醒。你內心的安靜(interior silence)也越來越深,慢慢地你就培養出進入默觀所需要的安靜(interior silence)的性情。

歸心祈禱的方法,就是藉著聖言的幫助,「放下」所有的思想,包括最敬虔的思想。祈禱中我們除了要主之外,心中一無所求。

C.如何結束

你預定的祈禱時間之末了,不要立刻起身。讓眼睛再閉兩三分鐘,再慢慢地起身回到活動中。一個很受用的建議是,在歸心祈禱的末了,我們要移向感受形態及觀念形態的祈禱,也就是用言語、思想來祈禱。如此才能讓我們祈禱中所經歷的得到表達,並流入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以主禱文來結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這是最完美的禱告。這篇祈禱文說出了歸心祈禱中所流露的願望之精髓。若我們能體會每一句,讓禱詞在內裡湧流,好讓在祈禱時所放射出來的無言無語的愛能慢慢浮出,深化,喚起心中的熱情,那就最好不過了。我們也可以在起身之前,為人代禱。你會發現歸心祈禱之後你更能按神的旨意為人代求。你也可以將你所關心的事或需要向神傾訴,你會發現,你的祈求變少了。

(七)生命的轉化

  1. 醫治:

歸心祈禱的目的不在於經歷「內心的寧靜」,而是在於清除那些在潛意識裡阻礙我們進入持續與神聯合的境界之障礙物。這境界就是默觀的境界。這是透過「意識結構」的轉化(restructuring of consciousness)而達到的,而這個轉化則是規律地忠心操練歸心祈禱的果子。

規律操練的過程中,心靈內在煉淨(interior purification)的動力必然被啟動。基廷稱之為「神聖的心理治療」(divine psychotherapy)[19]。這是神為我們每一個人設計的,目的是要將潛意識裡的垃圾倒出,好讓神的恩典流入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而帶來身心靈的醫治。基廷稱這潔淨潛意識的過程為「潛意識的倒空」(unloadig of unconscious)[20]

許多研究已證明,幼年的情緒傷害影響一個成年人身心之健康甚深。這些傷害儲存在人的身體、肌肉、神經系統裡,常以焦慮、緊張、自我防衛顯露出來。靜默的祈禱,及祈禱帶來的安息會慢慢軟化這些已結疤硬化的傷痕,人體排泄的自然功能就會開始將這些有害健康的垃圾排出去。潛意識裡的情緒的垃圾在祈禱中常以種種型態的思想浮現,常是激動的、強烈的,但又是模糊、無法命名的。接受它,不與它抗爭是釋放這些情緒垃圾之上策。

隨著這些垃圾的排出,聖靈的光照也會來到,使我們認識我們性格的陰暗面。這樣的光照啟動「動機」的煉淨而帶來自我認識。我們看見我們服事神、人的動機並不都是單純出於愛。我們發現原來隱藏的動機、情感的需求一直暗中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情緒、行動而不自知。當你忠心操練歸心祈禱一段時間之後,深埋潛意識裡的幼年的情緒程式也會浮現,你會看見你如何從小就被錯誤的價值觀控制與傷害。慢慢地,歸心祈禱的內在動力自然會煉淨你、醫治你,並帶領你達到全人性格的轉化[21]。這不只是道德上的改變,連你對現實的看法與反應都改變了。漸漸地,你覺得更健康、更自由。

  1. 成聖
  2. 成為心靈貧乏的朝聖者

上文提到,在祈禱中連那些寶貴的靈感、亮光、信息、愉悅的經歷、代禱的慾望都要放下。這看似嚴苛的教導卻是完全合乎聖經的。耶穌說,「心靈貧乏」 (poor in spirit) 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 新譯本)Cynthia Bourgeault 以spiritual non-possessiveness.[22] 形容「心靈貧乏」 (poor in spirit)。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不佔有」、「不擁有」,這是poor in spirit很好的形容。要佔有、要擁有屬世的及屬靈的好東西乃是人之常情,但這卻是生命成長最大的阻礙。你若將神所給你的都交還給祂,你不抓住不佔有,你就常常是「空」的,你就有更大的空處為神,這是「心靈貧乏」者的寫照。

這個祈禱就是學習「放手」(letting go)。靠聖靈的幫助,這個「放手」的屬靈肌肉在祈禱中受過一番鍛鍊之後,你對生活中的種種境遇也更能放手。你不是不能享受世上的好東西,而是你能不執著於這些。這樣,你不再是個因不斷累積而步履沈重的觀光客。你因不斷地放下而成為一個朝聖者,你能以輕鬆的步履邁向聖城。

  1. 以基督的心為心

醫治是邁向聖潔的旅途中的一個重要的層面。但我們絕不能說,一個人恢復健康,他就成聖了。情緒傷害得醫治並不等於達到與主聯合的境界。不錯,在歸心祈禱這個「安全的空間」,我們將自己交託給神-神聖的治療師,我們的自我防衛鬆開了,我們一生的傷痕浮現了,也被醫治了。這是基廷所用的「神聖的心理治療」之比喻的核心。隨著歸心祈禱的推廣,許多人湧到靈修中心為的是要得醫治。然而,我們不可模糊了焦點,歸心祈禱是祈禱,而不是心理治療。這祈禱的目的是要帶你走上成聖之路,使你能達到與神聯合的境界。

聖言是我們的「意志」(the will)在心靈裡運作的記號。祈禱時,我們的「意志」不住地將思想放下,回轉向神敞開,接受祂的同在。換言之,「意志」一而再、再而三、n次地選擇神。最終,不再需要聖言的幫助,「意志」完全降服於神。耶穌的禱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終於也成為他的禱告。基督的心成為他的心。他的意志與神的旨意合而為一。這是人在天堂的這一邊所能達到的與神合一的境界,也是歸心祈禱要帶我們去的地方。

(八) 歸心祈禱與基督徒的服事

默觀不只是祈禱也是行動。在出埃及記我們看見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33:11)接著,耶和華向摩西保證:「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33:14) 神的同在不是靜止的,而是動進的,祂的同在引領人前往。[23] 歸心祈禱中的經歷使我們能更積極地在神的陪同之下服事神、服事人。

默觀是安息在神的愛中。神不只保證祂必與祂的僕人同去,祂也同時保證要使他得安息。大德蘭說,愛使工作變成休息。歸心祈禱中神聖之愛的經歷使基督徒工人作工得息。

神所看的不是你成就的工作是多麼宏偉,祂所看的乃是你以多大的愛去完成它。[24] 隨著歸心祈禱的成熟,內在動機的煉淨,基督工人越來越能同時作馬大又作馬利亞,而能帶出愛的服事。

(九) 使歸心祈禱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1. 培育「自我接納」的態度:對自己充滿真情的憐憫,包括過去的歷史,失敗、無力、罪…。接受自己及自己的世界。
  2. 選一個短短的禱文,如「耶穌靈禱」(或一口氣的禱文),在日常活動中不斷地以此禱文祈禱,讓禱文滲透你的潛意識。(參中台院訊,191期, 2010, 3-4月,『讓我們來祈禱』 p.16-17)
  3. 每天藉禱讀聆聽神的話語,並閱讀靈修書籍。
  4. 保守你的心。計畫亂了,我不亂。
  5. 學習無條件地接納別人。
  6. 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及引發它的事件。刻意將它放下,若需要則接受 輔導或諮商。
  7. 留意不要與所屬的群體過份地認同。幫助你成長的教導傳統要持守,不利於你的成長的則要放下。
  8. 學習活在當前的一刻。(默觀是將現在獻給神,而不是一生。)
  9. 與其他肢體一起禱讀神的話、靈修著作、操練歸心祈禱,彼此分享扶持。
  10. 注意身心靈的健康。

(十)幾個提醒

  1. 祈禱的動機:「愛神、渴慕祂」是你祈禱的唯一動機。你甚至不求屬靈生命的成長。 你將這二十分鐘獻給神作為「愛祭」,你願意不計較地為神花時間 (waste time for God) 因為你愛祂。
  2. 祈禱的評估: 不要在祈禱過程中評估你的祈禱。你若帶著「愛神」的心來祈禱,無論你的祈禱是寧靜的或充滿分心,在神看都「甚好」。只要你不中途走開。
  3. 祈禱的果子:不要在祈禱過程中尋找果子。規律操練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看見祈禱的果子-信、望、愛的增長。
  4. 處理「思想」:不要「抓住」它,不要「抗拒」它、不要對它有「情緒」反應。總要回到「聖言」。
  5. 時間與次數:盡力遵守一天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建議。要有創意地安排適合的時間。若作不到,減少時間及次數也總比不祈禱好。若歸心祈禱吸引你,每次也不要超過一小時,因為你還有其他的責任、工作。負起你的身份所賦與你的責任是成聖之路所要求的。

  1. 潘寧頓『神妙的歸心祈禱:基督徒祈禱的古法更新』,台北,上智,1999. 頁17.
  2. Thomas Keating, Open Mind Open Heart, Amity House, Inc. 1986, pp. 19-20.
  3. 同上,p.26.
  4. Alister E. McGrath,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p.27,28,32.
  5. Thomas Keating, Open Mind Open Heart, p.25.
  6. Cynthia Bourgeault, Centering Prayer and Inner Awakening, Cowley Publications, 2004, pp. 56-57.
  7. Renowned Monk Defends ‘Centering Prayer’, Interview with William Meninger ,

January 2012 enews from Contemplative Outreach.

  1. 潘寧頓『神妙的歸心祈禱:基督徒祈禱的古法更新』,p. 52.
  2. 譚沛泉『平凡生活與靈修』, 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2006, p. 111.
  3. Father Matta El-Meskeen (Matthew the Poor), Orthodox Prayer The Interior Wa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Crestwood, N. Y. 2003, pp.39-70.
  4. Thomas Keating, Intimacy With God, p.39.
  5. The Unkown Author, The Cloud of Unknowing, An Image Book, Doubleday, New York, 1973, p.50.
  6. 唐佑之,『在神面前-靈性生活的操練』, 浸信會出版社,香港,2001, p.88
  7. Richard Foster, Streams of Living Water, Harper San Francisco,1998, p.33.
  8. Thomas Keating, Resting in God’s Presence, Contemplative Outreach News, Vol. 12, No. 1, Spring, 1998.
  9. The Unkown Author, The Cloud of Unknowing, p.
  10. 同上 p.50.
  11. Thomas Keating, Open Mind Open Heart, Chapter 4-9, 及 潘寧頓,『神妙的歸心祈禱』第4-7章,都有詳細的教導。
  12. Thomas Keating, Open Mind Open Heart, pp.93-107.
  13. 同上, p. 93
  14. 同上, p. 9-107.
  15. Cynthia Bourgeault, Centering Prayer and Inner Awakening, p.43.
  16. 唐佑之,『在神面前-靈性生活的操練』,p.128.
  17. Teresa of Avila, Interior Castle, The Complete Work of St. Teresa of Avila, Vo. I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E. Allison Peers, 2002, p. 350.

 

張琴惠 「歸心祈禱-一條轉化生命之路」曾刊登於『中台院訊』203期,2012年3-4月,頁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