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國度百花齊放

編者按:「基督豐榮團契」以服侍女教牧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宗旨,我們樂見姊妹們不斷提昇自己,以求在神的國度裡有更深遠的貢獻。今年五月喜聞洛杉磯團契有兩位同工按牧,四位同工取得教牧學博士,故特請她們分享事奉的經歷和日後事奉的路向,畢業論文的重點等。我們誠摰恭賀她們更上一層樓,被神更大的使用,更多人因她們蒙福。

曾秀敏牧師、吳唐惠珠博士、潘蒙愛博士、黃惠蘭博士、宋玉琴博士、Regina牧師。

潘蒙愛博士(牧師)

蒙愛姊妹自從1998年1月在南加州台福傳播中心擔任行政主任以來,十六年來投身在台福神學院(後改為「正道」)的行政及拓展工作,曾任培育中心副主任、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行政、拓展及學務主任、台福總會台灣辦公室主任,且曾在台灣中原台福基督教會牧會。今年六月開始在南加州創欣神學院擔任牧育主任。

潘牧師的畢業論文以提摩太後書1-2章為基礎,探討提摩太牧會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境,而保羅又勸勉他勤加操練的是那一些品格。然後從新約神學研究傳道人品格塑造的基礎、意義、目標、和所需的能力。再從靈修神學思考傳道人品格塑造的方法和策略。

論文特別針對台灣傳道人所面臨的處境,以新約聖經的教導,特別保羅的原則,及靈修傳統的方法來擬定解決的方案。綜合研究後,作者制定傳道人品格塑造的操練手冊,每章以一種品格為操練的目標,詳述品格的內涵,包括其意義、重要性和特質,然後藉著靈修傳統中屬靈的操練,使耶穌基督的品格逐漸成形於傳道人的生命裡。

潘牧師盼望能繼續挖掘聖經中更多的品格教材,從聖經人物、耶穌的教導和聖經歷史故事等更深入明白神的心意與指引,並將這些心得透過講道與教導與人分享。

黃惠蘭博士(牧師)的見証

十一年前(2004年),我結束在台灣四年的宣教,其中有兩年在九二一地震災區服事,兩年幫助才開拓不久的教會牧養工作。回美之後,就參與教會宣教部門在洛杉磯難民福音事工,第二年開始中國西北培訓工作,以及後來的醫療宣教團隊,一直都圍繞在宣教的領域。

二零一零年,我思考是否再回神學院念教牧學博士,原先希望寫有關中國西北宣教事工,然而那兩年在地震災區的服事卻讓我一直無法忘記,又看見近幾年地震的頻繁與強度,造成的災難與傷害都不是任何一個教會、團隊或是專業人士所能承擔。這是神打開福音的一扇門,然而教會在回應地震災難,實際參與救災工作都是遲緩的。一方面因為人力、財力的缺乏,更重要是缺乏組織與受過訓練的團隊。參與的教會團隊有的單純做社會福利工作,有的則是以傳福音為目標,進到災區急於傳福音而與災民造成衝突。回顧自己兩年在災區實際參與救災,一方面幫助災民從創傷中恢復,一方面與他們分享福音,這種雙向的目標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值得做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因此就鎖定論文題目為教會地震災難支持小組事工:探討與訓練」Church-based Support Group for Earthquake Victims:Ministry and Evangelistic Dimension。

走出創傷與哀傷是一段漫長的時間,需要周邊有健全的支持系統幫助災民重新站立起來。教會地震災難支持小組是最好的支持網絡,提供關懷、支持、陪伴與代禱。「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賽四十二3) 耶穌教導門徒,和屬上帝的兒女們,作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祂身上 (太廿五40)。

論文主旨在探討地震災區創傷醫治復原與福音工作:以聖經與神學為基礎,建立適合華人文化的地震災難支持小組,探討其方法與策略,幫助災民走出創傷、接受福音、進入屬靈團體,繼續成長;又裝備和培訓教會的訓練教材,能在災難發生時立刻進入災區幫助創傷的醫治,減少中間衝突與問題;喚起教會重視參與災區創傷醫治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特別是鄰近教會的參與及長期的投入;實踐教會道成肉身的生命見證,預備面對未來的災難,相交共享的救贖。

此篇論文研究方法採量化(quantitative)/質性(qualitative)兩種結合的研究。問卷調查45位台灣南投縣中寮地區地震創傷災民,訪問13位曾經在該災區服事團隊同工。研究結果發現,基督教信仰在面對地震或災難時,有某些程度正面的幫助;創傷症狀或創傷反應與受創傷的狀況,有明顯正向程度的關係;結果也發現,災難支持小組的介入,對災民有某些程度正面的幫助,改善創傷症狀;災難支持小組使用為災民祝福禱告、傾聽陪伴、安慰、話語鼓勵,以及和他們建立關係,災民與同工的看法一致,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與策略。然而,從對災民與同工的問卷調查發現兩者對詩歌看法有顯著的差異,災民認為詩歌對他們在創傷階段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另外也證實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災難支持小組的模式,是一個可行的方法與策略。

此篇論文能夠完成是神的恩典,也是許多人的貢獻,指導老師的學術指導與幫助,女教牧同工與弟兄姊妹忠心的代禱,同學彼此的鼓勵,家人朋友的無條件的幫助與接待。但願這一篇論文在上帝的手中被使用,能夠祝福幫助願意為主委身於災區服事的團隊。論文將會放在正道福音神學院圖書館,以及TREN(Theological Research Exchange Network)網站上。希望不久能夠編輯成書,提供廣大的需求,另外開展訓練課程,實際參與災難服事。

吳唐惠珠博士(師母)

曾獲台灣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後在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任傳道,婚後與夫婿一同牧會,並在學生查經班中服事。吳師母以筆名「禾榮」著有《養生智慧》一書,可在香港天道書樓網上訂購電子書www.toelibrary.com

作者鑒於許多信徒及傳道人因健康問題英年早逝,欲透過論文探討基督徒如何增進全人的健康。養生之道始於敬畏和聽從神,並與神、與人、及與自然界建立和諧的關係,過聖潔的生活,學習安息,也好好治理神所交託的大地。作者設計一份問卷調查,收到202人的回覆,其中有三位基督徒的見証特別感人,這三位老人有兩位已超過百歲,一位是九十七歲。

宋玉琴博士(牧師)

牧會卅年。畢業論文的題目是: 中國城市家庭教會轉型中領袖培育的理論與實踐。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家庭教會領袖奇缺,論文指出領袖培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又探討聖經有關這方面的教導和實例,另從現代教會培育領袖的研究成果借鏡,在實踐上如何幫助領袖自身的成長、同工團隊的成長,和牧養的成長等。盼對「羊多牧少」的燃眉之急,能起微薄的緩解和促動作用。宋牧師日後會繼續教會牧養和眾教會各層面的領袖培育工作。

曾秀敏牧師的見証

成為基督徒後,有十年時間我住在台灣,信主後第三年,我即開始長時間的等候和尋求,經歷聖靈的感動和工作,後來在一個異象中見到耶稣釘十字架的景象,深深被他捨命的大愛所折服,於是辭去工作,進入華神接受裝備。我是全家族第一個基督徒,當時放棄有如鉄飯碗一般的工作,在家裡引起不小的震盪,還好父母開明,没有逼迫我。

一九七八年進入華神受裝備,畢業後進入台灣信義會台北救恩堂服事五年,後又在台灣禱告山,即苖栗中華祈禱院,以及國語禮拜堂等地方服事。

當時有些台灣教會開始與韓國汝夷島純福音教會接觸,並每年一批一批的教牧、長老、及热心的信徒到漢城該教會觀摩學習,且被禱告烈火所點燃,然後像一支一支熾熱的火炬,帶回台灣,點燃自己教会的通宵禱告、禁食禱告之火。後來台灣第一個禁食禱告山—苖栗中華祈禱院就成立了。

我所服事的教会也在這禱告的大熔爐裡面,我在其中學習和操練禁食禱告,以及通宵祷告,神給我這些禱告的装備,為的是預備日後帶領我來美國面對更艱巨的挑戰。一九八六年聖靈清楚指示,要我為中國的宣教到美國去。

一九八八年我來到美國,幾乎看不到中國大陸來的學生。我在福樂神學院两年的學習即將結束,聖靈感動我要為祂的教會投入禱告事奉。九一年我和一批同工到哈岡一起開拓基督福樂之家,这是洛杉磯第一間華人葡萄園教會。開拓新教會,當然會有很大的攔阻和争戰,我在台灣多年所學的禁食和通宵禱告,正好派上用場。

教會接納我代禱的呼召,讓我積極推動禱告。平時在教會有晨禱,甚至推動連鎖禁食禱告。遇到重大難處,需要長期禁食禱告,我就會收拾行李,獨自上到禱告山,閉門長時間禱告,直到神賜下答案,問题得到解决才下山。

多年來神讓我在教會作一位守望者和代禱者。这是由荒山曠野、孤單寂寞、聲嘶力竭、淚眼婆娑、喉嚨沙啞、飢腸轆轆,身體軟弱像一條蟲所交織成的日子。但是神的恩典够用,這至暫的苦楚,為要成就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一路走來,驀然回首,主就在身旁。

20年之後的今天,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像潮水般湧進美國,湧進洛杉磯,這是大收割的時刻。這次在基督福樂之家的按牧,讓我重新肯定當年主的托付,要為中國的宣教來美國,在這裡有神為我預備的工作。

華人大量來到洛杉磯,來到異鄉,他們的心向福音是敞開的,只要有人關心,向他們傳福音,他們都很容易接受耶穌。主耶穌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洛杉磯是一個廣大的禾場,我們都要和教會積極投入搶救靈魂的工作,以迎接主耶穌基督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