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静默獨處之途

文/李碧心
日期/2019年9月26日

「在寧謐中,我們領悟到自我的價值,並不等同於我們的用處」 ——盧雲

談到静默,兒時有兩幅景象非常深刻。

場景一:家住二樓,陽台半開放式面向單程路大街,一部部雙層巴士拐彎而過;對街有士多、五金舖、鞋舖等,還有一家著名高檔餐廳。在某些週六、日懶洋洋的早晨,小學的我會花整個早晨,坐在瓷磚地上,與貓兒一起晒太陽,觀看街景及細察行人動態,內心平静寫意。

場景二:小學的我,善用十五分鐘的小息時段,間常跑進校內天主教堂,享受那份「無聲」的静寂,心中期盼着與神的「某種相遇」。幼年的我己曉得內心有一份深深的渴想,靜默中盼望與創造我的主相遇。這份純真的渴求漸漸隱没於成長中千變萬化的際遇、成功於社會的期望及價值,及自我的慾望與滿足中。

何為靜默 (Silence)?

今天,我們對靜默所以感到陌生不安,皆因我們活在一個外在訉息泛濫的噪吵世界,內心世界又充斥着眾多訴求的聲音。因此,當我們嘗試静默時,內心卻浮現生活種種困苦、人際關係處理不當的傷痛等;我們無法制服內心的燥動與不安,紛擾阻擋着我們走向內心更隱密之處,我們在這個雜音區中觸礁,未及穿越及邁向聖靈之居處。

還記得當我重拾初心,更深渴求神的時刻,正經歷失戀之痛,處於心碎無助境況。神呼喚及帶領我學習操練静行,後來進入神學院修課,才曉得這是從喧鬧到平靜的基本功。及後,神又呼喚我進入神學院進修,除了以真理紮根為軸,還抱着安靜的極大渴求。想像當時我這個大眾媒體人,24小時泡浸在新聞訊息中,資訉爆炸已成常態,內裡卻仍存着一個微弱但求救式的呼喊:「我要安靜,我好想親近神! 」內心燥動不安越強,親近神的渴望則更強。最吊詭莫過於內心尋找安歇時,卻必須穿越雜音區,因此,操練靜默更顯必須及重要。

從沙漠教父的看法,靜默獨處不是抽離現實,乃是對上帝及聖經的謙卑尊重。鄧紹光強調,修道院的安靜是為了聆聽——聆聽神。因為只有上帝的言說才有力量,才能滋潤人心,才能改變生命。人在靜默中聆聽,被上帝的話語洗淨,更新言語和行為,才能結出聖潔的果子。這個過程就是老我持續死去,新我持續生出;這個過程就是安息。 (註1)

何為獨處(Solitude)?

獨居是否獨處?婚前我獨居了十多年,不止一次被問:既然是獨居,為何還要往修道院作短期退修,在家中獨處不一樣嗎?這問題實在命中核心。我的蝸居每一隅都充滿着生活作息的回憶,在這個「家」中,太多外在內在的「引誘」了,眼睛看見就生發許多聯想及慾望,簡單如靜修時手執聖經,猛然看到或想到一本新購的書,隨即分心想揭開看一看;經過廚房,又想到週末在家小聚的餐單……。如此,總是徘徊於「静默」的門檻前,奮力抗拒外在、內心的思緒意念及慾求,殊不容易。而獨處能創造一個時間空間,儘量減輕外在及內在的干擾,好讓自己更容易進入反省、聆聽自己或聆聽神。

那麼,在家真的不能安静獨處嗎? 非也,只是較難作整天或連續數天的退修而已。猶記得搬到這新居所時,我便選擇適合常常獨處的位置。書房本是好地方,奈何是工作間及休閒溜覽書本的地方,終於選定了大廳沙發一角,因為安坐在那裡,可從側面窗戶遙望遠山。久而久之,這個坐處就充滿我親近神的回憶。雖然沙發面向電視,但因為週六的習慣,早上在此唱詩、禱告及讀經,此隅便成為我傾訴神、等候與神相遇的神聖空間。有人說,挑選固定在某張椅子上安靜,能更快進入寧靜的空間哩!

那獨處是什麽?譚沛泉指出,獨處顧名思義就是孤獨自處,單獨一個人省思或禱告,没有直接與別人交往,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空間,抱持開放、自由、寧静和覺悟的心態。獨處不同於孤單(loneliness) ,獨處時我們或多或少經驗孤單及寂寞,但這種感受卻是短暫且具建設性的,啓迪我們了解自已生命中最深的渴求。獨處中,我們學習擁抱自已的一切,無論失敗或不完美的部份;聆聽自已心靈的吶喊,同時也聆聽神的召喚。正如李察.浮士德所言: 「孤單是心靈的空虛,獨處是心靈的滿足。」 (註2) 這正是傳道書3:11所言: 「…(神) 又將永恆種在世人心裡……。」只有尋得見神,才能滿足內心終極的渴求。

沒有靜默,就沒有獨處。静默與獨處可說是雙生兒,都是操練放下以自我為中心,放下以做事及果效來衝量個人價值,放下以控制自已及別人來製造虛假平安與滿足。極端的說法,就是放下「我就是我的神」的作法。來到寧謐處,我們不再靠自己,強迫自己作神;我們得到被神塑造的自由,新生命得滋長。静默獨處,讓我們歸回及經驗生命的真實:神愛我們,神掌管一切,神供應我們所需,神保護我們。神在乎你與我,我們是祂的兒女。

耶穌基督的獨處

耶穌基督是我們獨處的榜樣,在聖經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祂開始傳道之先,四十天於曠野獨處(太4:1-11) ;在揀選十二使徒前,整夜在曠野禱告獨處(路6:12);準備上十字架前,往客西馬利園禱告獨處(太26:36-46) 。

盧雲形容耶穌在獨處中,知悉祂的一切權能(all the power) 、一切話語(all the words) 、一切所作(all the works) ,皆是來自天父的所為;因此耶穌被建立,免於失敗。(註3) 我們也當如此效法耶穌,以天父為個人生命的焦點,好讓「老我持續死去,新我持續生出」,建立新身份、新生命。

操練静默獨處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

當我們願意調節生活作息,重尋人生的焦點及次序,拾起點點對天父的渴慕情懷,嘗試每天撥出一些静默及獨處的時間,簡單如清晨起床的時段,或午間一些小空檔,或晚餐後小散步,必能體會不一樣的寧謐。 尋找一些適合自已靜默及獨處的埸所非常重要,就是創造你與神相遇的神聖空間。

呼吸式禱告聖言心禱歸心禱告作安静開始,平衝於傾心吐意及静心聆聽的互動中;適時再配合靈程扎記意識省察作梳理反省,讓操練由淺入深。堅持及耐心地不断實踐適合自已的進路,加上每月及每年作定期及多天退修,生命自然好像濁水被漸漸瀝清一樣,越見清轍透明。

操練静默獨處畢竟是一生的功課,先養成細水長流的生活習慣,最終帶來生命的轉化與更新。

  1. 鄧紹光,「何謂靜默?靜默何為?」,靈深一席談,第六期,2019年3月,14-15
  2. 潭沛泉,《孤單獨處友誼》,生命福音事工協會,48,52-53
  3. 盧雲,《始於寧謐處》,基道出版社,20 或
    Henri J.M. Nouwen,《Out of Solitude》,Fourteenth Printing 1990,p.21

李碧心
Pik Sum Li


歷任香港廣播電台主持、監製及福音機構傳訊主管25年。創辦美國基督徒靈命塑造協會,並出任董事,推動靜修及屬靈操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