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無聲 ——一粒落在甘肅土地的麥子 賈蘭珍 (Annie Garland 1861-1929)

文/楊薛菁
日期/2020年6月24日

隴南冬色 1929年12月

經過一夜大雪,天色特別湛藍,成群的禿鷹在無雲的長空盤旋,偶爾發出怪鳴,遠近的山谷被大雪覆蓋,只有一些尚未落盡的喬木在冰封的土地上 ,透出一點生機。

賈蘭珍(Annie Garland)躺在靠窗的小床,心想著原野陌上或許又有生命倒下。在中國這幾年,她和這片土地一起經歷了戰爭、災荒、瘟疫。這一年甘肅大旱,飢餓的人更多了,伴隨飢荒而來的還有很多疾病,她所熱愛的黃色臉孔,依然透露著貧瘠,看不見希望。她的心隱隱作痛。上帝的羊呀!該如何餵養?!

隴南深山峽谷的冬日和她的家鄕墨爾本 (Melbourne)是完全不同的景緻,但湛藍的天光像墨爾本城內盪漾的雅拉河水(Yarra River),將她帶回遙遠的記憶。

失落的移工 19世紀中後期的墨爾本 (Melbourne, Australia )

賈蘭珍生長的澳大利亞墨爾本,雅拉河蜿蜒其中,緩緩流入菲利普灣 ( Port Phillip Bay),港灣外有南太平洋的暖流,終年影響著這個海岸城市,使它擁有自然的明媚和宜人的氣候。再加上「牧羊潮」和「淘金熱」相繼興起,在她出生的1861年,墨爾本已是一個繁華的城市,不僅是鐵路和港口的樞紐,也因為淘金潮刺激,迅速走上工業化,毛紡織業蓬勃發展。賈蘭珍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很自然地成為一位裁縫。

在那個大移民的年代,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澳洲,其中包括英國、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荷蘭及中國。賈蘭珍在製衣送件的城市穿梭中,經常看到一些衣著樣貌特殊的族群:他們腦後拖著長辮,腳上趿著草鞋,有時三五成群,有時踽踽獨行,帶著逆來順受卻不知所往的面容。

當時的中國正值晚清的動盪,大量福建、廣東一帶的貧苦農民,聽說澳洲有豐富金礦,便漂洋過海而來。他們有些是出於生活所迫,有些人則是遭受拐騙,作為一名「豬仔」[1],與經紀人簽下「賣身契」,做完三年苦工之後,才能獲得自由,開始擁有自己的淘金所得。

漂洋過海被當作「豬仔」的勞苦華工,因為這樣的背景,華工們都非常刻苦。當他們咬牙熬過三年的剝削,以為辛勤的血淚能換來應得的財富與尊嚴時,卻因為白人的偏見與嫉妒造成排華運動,處境非常艱難。賈蘭珍常看見他們蕭索的身影,也多次看到不幸的中國人被街頭惡霸攻擊,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這帶給她很大的衝擊。

賈蘭珍在虔敬的基督徒母親撫養下成長,認為行公義、好憐憫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品格,不能理解以基督徒為多數的澳洲白人,為何會對華工充滿仇恨? 神愛世人,為什麼華人的生命如此沒有盼望?她想更深入了解這個族群,把福音帶給他們。於是為這件事禱告,神的呼召隱隱地浮現在她的心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恆切地為此祈求。有一天讀到:「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申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詩篇82:3-4),彷彿神在向她説話,神的呼召似乎愈來愈清晰。

奇妙的是,當時墨爾本有四位牧師同時得到一個異象:澳洲的基督徒應該參與中國福音的事奉。因此,他們聯合邀請了中華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創辦人戴德生,於1890年秋天到澳洲演講,吸引了許多人聚集聽道,賈蘭珍也在其中。神的呼召在這一刻變得清楚而強烈,聖靈在心中感動,她想到耶穌能為普世的罪人,離開榮美的天家,她何嘗不能離開繁華的墨爾本?於是申請加入了中華內地會,在1891年9月走進中國的大地和人群,成為上帝飄洋過海送來的一粒麥子。

恩典的蠻荒之地 19世紀末的中國

賈蘭珍在1891年抵達中國,到揚州接受語言訓練之後,派往甘肅秦州(現今的天水市)。此時是清光緒十七年,中國人和洋人衝突不斷,陸陸續續發生了多起教案[2],反洋教運動在中國迅速向四方擴散。在這樣的局勢裡賈蘭珍和其他宣教士一起開始了宣教拓荒。

當時的中國,尤其是內陸地區,貧窮落後,文盲充斥。鴉片戰爭後中國並沒有從鴉片中解脫。賈蘭珍身處的甘肅、陝西,尤其是四川一帶,農民為了快速獲得經濟利益,放棄傳統糧食耕作,大量墾地種植罌粟。因此,沒有了洋鴉片,便宜的土煙[3]繼之而起,繼續毒害中國。

賈蘭珍經常到秦州附近的鄉村宣教,看到人們在貧窮和鴉片海裡掙扎,委靡困頓。意識到不僅要傳講福音,以及福音許諾的天堂,也應該要啟發民智,盡力改善他們眼下的生活,尤其要讓神的話語進入人心,被聖靈感動,就必須教導人們閲讀聖經。因此,1896年,她開始投入教育工作,教導一班小學生,為掃除文盲而努力。

但中國在甲午戰敗後,排外情緒及民族意識高漲,教案叢生,情勢越來越紛亂。賈蘭珍在1899年短暫離開中國返回澳洲述職,很幸運地避開了義和圑之亂。她在澳洲開始進修醫護課程,為重返中國做準備。

一蓑煙雨 迢遙征途 1901年~1922年 中國福音路

1901年賈蘭珍回到中國,隔年重回秦州。這時的中國依舊蒙昧封閉,充斥著鴉片、裹腳、迷信。為了衝破文化的藩籬,她在教育上繼續耕耘,開設男校和婦女會。此後,又在甘肅秦州一帶工作,經常翻山越嶺到南部的農村巡迴佈道,直到1910年秦州水患。

這場水患造成農作物損失慘重,糧食價格暴漲,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各地正醖釀革命,時局動盪,歐美各國因此宣佈撤僑,賈蘭珍只得再度返回澳洲述職。之前在甘肅宣教的生活經歷,讓她體認到內陸醫療資源之不足,於是回到澳洲後,繼續深造醫護課程,以醫療宣教為職志。

1920年12月甘肅發生了大地震

1913年11月,賈蘭珍再度回到秦州,繼續在週邊的農村和山區傳講福音,帶領婦女查經,在隴南的丘陵地區四處巡廻,福音工作因而漸漸有了收穫。1917年5月,內地會在甘肅的巡迴佈道會上,有許多人歸主,其中五十位是婦女。

1920年12月甘肅發生了大地震,無數的房屋倒塌,人口傷亡,宣教站也遭到毀損。但在秦州,所有宣教站中的宣教士立即投入救災工作,通過無私的工作和救助來向人們顯示上帝的愛。五個月後,賈蘭珍更深入離秦州125 英哩的偏遠農村西和縣,為當地宣教站帶來復興。

1922年賈蘭珍最後一次返回自己的家鄕,沒有人能料到這一年多的述職,是她最後一次見到墨爾本的藍天和綠水。

喜悅與哀情 1924年~1929年 隴南紀事

1924年夏天,回到甘肅秦州的賈蘭珍南下徽縣開荒,建立新的宣教站。

圖為陸儼少畫作「少陵入蜀詩意冊」之木皮岭。
木皮岭在徽縣西南40哩。

徽縣位於秦嶺南麓,嘉陵江的上游。唐代詩人杜甫路經此處,曾做詩描繪它的地理景觀:「遠岫争輔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可見危崖叠巘,交通極為不便。相較於秦州, 這一帶地廣人稀,錯落在群山中的村落,顯得荒涼而孤寂。

然而,最困難的是,人們對她滿懷戒心不敢接近,再加上進入農忙時節,福音站門前寥落。但賈蘭珍仍在信心中充滿盼望,開始為民衆提供醫療護理,建立友誼和互信,以做為廣傳福音的敲門磚。漸漸地有些女孩和婦女願意和她來往,對福音感到興趣。這一年,賈蘭珍在她的報告中寫到:「⋯⋯面對這群靈裡貧乏的人,能把福音傳給她們,我們是何等地快樂呀!」即使她經常面臨食物不足,只有豆莢、酸菜和饅頭裹腹的囧況。

那幾年,賈蘭珍在徽縣努力推動醫療宣教,把握每個和人接觸的機會。在巡迴佈道中她認識了穆斯林,主動去了解他們,並展開宣教的嘗試。內地會向穆斯林傳福音的理想在此變為現實,形成有系統、有方向的穆宣活動。有一次,一位回民從馬背上摔下,被家人送來宣教站,經過賈蘭珍悉心照料並同時醫治他的女兒,回民全家感激之外也對福音產生興趣。賈蘭珍把握機會,為他們解答信仰上的疑問,熱切地禱告,使他們的生命得著救贖。

隴南各個窮鄉僻壤,山谷村落都有她的足跡,她透過無怨無悔、無微不至的工作向來求助的病人展現基督的愛。根據統計,許多接受過她治療的人,因此聽到福音,而這些人當中,有多人接受了基督,得到救恩。

1926年,中國各地軍閥混戰,兵荒馬亂。1927年,「南京事件」發生[4],形勢更加危殆,為了安全,歐美各國使館發出命令,要求各地僑民撤離。賈蘭珍隨同其他宣教士撤退到沿海城市待命,一面為重回甘肅宣教做準備。

然而禍不單行,1928年至1930年間,中國的西北和華北發生大災荒,這場以旱災為主,蝗蟲丶暴風雪丶冰雹丶水災丶瘟疫並發的巨難,以陝西丶甘肅兩省為中心,遍及其他八省。根據統計,到1929年5月,淪為餓殍丶死於疫病的高達三百萬人,不少地方人煙滅絶,很多宣教士也因此殉道。賈蘭珍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於1929年初,毅然重返甘肅徽縣,全力投入救災。

救濟站分發食物的景象

她響應國際統一救災會(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的呼籲,協助分發食物和必需品給災民。因為不斷湧入的災民數量龐大,必須借用一個旅店的駱駝場來分發食物。宣教站的人手不夠,飢餓的人群很難控制,每天都在高度的精神壓力和透支的體力中渡過。每每發放完救濟物資,回到宣教站,又要面對擠滿庭院,既病又餓的孩童以及生病的男女,各個衣衫襤褸,或長瘡,或出疹,或發燒,或咳嗽,他們都是無家可歸的難民。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賈蘭珍緊緊依靠神的應許,相信耶穌基督是五餅二魚的主,必然會供應幫助。

她沒有忘記當年是因「愛」回應神的呼召進入中國,所以不論自己如何疲累,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可嘆這些人往往在離開宣教站不久,就因飢餓和疾病倒斃田野。她的心是多麼地痛苦不捨!當死亡變成日常生活的場域,她必須與之奮戰,能依靠的,唯有「信」——相信神的同在;相信神的計劃;相信神的供應。

因為不忍倒斃的餓殍成為禿鷹野狗的食物,1929年5月,賈蘭珍組織了一個安葬委員會,處理掩埋屍體。這些宣教士委身在這群失喪而無人記念的生命中,自願承擔被感染疾病的致命風險。

長年體力透支,再加上災區工作不斷地接觸病患,賈蘭珍的健康日益耗損,1929年12月,她感染了傷寒。那時已是隆冬,聖誕節剛過,隴南的土地一片肅殺,谷地沒有足跡,山村無人往來,她得不到即時的醫治,只能靜靜地躺在臥房的小窗旁,看著隴南的山川天地,戀戀難捨。

雪落無聲 1929年12月27日

窗外的天色依舊湛藍,陽光照在雪後的地面,亮燦燦地令人無法睜眼。

賈蘭珍躺在床上靜靜地回想:她在甘肅的時間早已遠遠超過墨爾本的歲月,中國更像是她的家,她不後悔回應上帝的呼召。因為「愛」,她在中國渡過悠悠歲月;因著「信」,她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在甘肅走過那麼多深山峽谷,她多希望仍有機會繼續餵養上帝的羊,讓這些在時代動盪中流離的人,都能認識上帝,得到恩典。

似乎在回應她的思緒,山谷裡起了風,捲起紛飛的雪花,也吹落了簷上的積雪,天空的飛鳥傳來幾聲長鳴,彷彿神向她説:「那美好的仗妳已打過;當跑的路妳已跑盡;所信的道妳已經持守。」在隴南明亮的天光下,賈蘭珍緩緩地吐出最後一絲氣息。

雪落無聲,靜靜地溶入中國苦寒的大地。

一粒麥子死了,在這片土壤生根發芽,帶來豐收。賈蘭珍和數以千計的宣教士們,以生命為祭,滋養了中國,他們的腳印為後繼者指出方向,讓上帝的靈觸摸並深入這塊土地,為中國帶來祝福。

1807年,馬禮遜做為傳教先鋒進入中國,到1834年去世之際,中國的基督徒只有10人。一百年後的1906年,基督徒的人數是17萬人,到了200年後的2006年,中國的基督徒已有1.3億人。

宣教士犠牲生命的愛,是救恩的種子,使福音得以在中國生根、開花、茁壯。 

作者簡介:

作者楊薛菁定居美國德州,喜歡歷史、文學及觀察人。羨慕梭羅 Henry Thoreau,能終日在湖濱散步放空。

  1. 豬仔:指迫於生計,簽訂賣身契約,遠渡重洋做苦力的勞工。其境遇猶如待宰的豬隻,故以「豬仔」稱之。
  2. 教案: 晚清基督教因為乘著列強的勢力而來,激起了中國民衆和士紳的抵制。中國人在反洋教的過程中,對外來宗教進行了「污名化」,許多關於外來宗教的謠言層出不窮,以致無知民眾仇恨教會和教徒,破壞教堂,殺害傳教士、教徒的事件四處發生,是為「教案」。
  3. 土煙:中國自種自產的鴉片。
  4. 南京事件: 1927年3月24日,北伐大軍攻占南京,隨後城內發生騷亂,北伐軍圍攻城內的外國人,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搶劫及槍殺外國人的排外風潮,從而引發長江上的西方軍艦炮轟南京,造成南京軍民死傷慘重的南京慘案。

參考資料:

  1. 捨命的愛—中國内地會宣教士小傳,黄錫培,美國中信出版社
  2. 19世紀後期澳大利亞社會變遷,劉自強、陳光輝
  3. 墨爾本掠影:百年滄桑始於金,https://kknews.cc/travel/aeoxpvv.html
  4. 我們說說19世紀澳洲的暴力排華事件,凱風清韻https://kknews.cc/world/pe4yx6z.html
  5. 屬於大清國民的淘金時代,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https://kknews.cc/world/e3lgyq.html
  6. 200年前,第一個中國人踏上澳洲這片土地,today澳洲 https://kknews.cc/history/xq4xa5r.html
  7. 十九世紀中國鴉片的生產替代及其影響,仲偉民
  8. 歷史文化探研-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希隆
  9. 戴德生和內地會 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HudsonTaylor.htm
  10. 贾素珍姑娘Miss Susie J. Garland. https://wellsofgrace.com/biography/china/garland.htm
  11. 中國編年史- -百科故事
  12. 兩千年教會歷史巡禮 http://lrip.org/churchhistory/Big5/history/28.htm
  13. 宣教士 Missionary Episode,第一集:叩門,第二集:落地,第三集:光照,神州傳播協會
  14. 摯愛中華- -戴德生傳記,豐盛恩典網路http://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iography/daidesheng/htm/chapter42.html
  15. 基督教内地會對西北穆斯林的傳教活動研究(1876-1951) http://wap.cnki.net/lunwen-101317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