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其中:父親照料兒女的四大智慧

文/ Daniel DeVries
譯/ 趙楊玉瓊

我是兩個男孩的父親,兒子年齡相差十六個月,老大快三歲了。我在教會全職事奉,妻子在大學全職修讀講道學與神學博士學位。雖然我們平均分擔養育孩子的責任,但我替孩子換尿布的次數肯定比她多。

當一個父親是饒有意義和促進個人成長的經歷,對我而言,也是一件樂事。基督徒論父親的角色,往往只着墨於領導、權威和供養等責任,卻忽畧了父親親自撫養孩子的樂趣,這是很可惜的。以下篇幅想跟大家分享我從經驗中提煉出來的一些心得,深願父親們投身去體驗一下。

為你的感覺「命名」

當小兒子利歐才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功課,以前曾聽過的,現在卻真的體驗到了。那一天,我抱著兒子坐在奶白色的搖椅上。突然,他以唯一懂得表達的方式大聲的叫喊,非要得到一些東西似的。我的耳朵頓時響起醫生曾說過的話:「嬰兒若已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又沒有受傷,哭泣不過是肺部運動而已」。我親愛的小帕瓦羅帝,哭吧!讓你的小肺鍛鍊鍛鍊吧 !可是,我的耐性卻被折騰得快要忍受不住了!

如果你曾受託要照顧一個不受安慰、不可理喻的寶寶,你就會明白腦筋受煎熬快要瘋掉的感覺。最明智的做法是把寶寶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找一個地方坐下冥想,在想像中讓浪濤起伏的聲音掩蓋心中的煩亂。真後悔當時沒有這樣做,我只是抱著利奧驚惶失措。其實我不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可是此刻我的神經繃得緊緊的,情緒完全失控,憤怒在沸騰。處於這種狀態,廿分鐘或幾小時都沒有分別,我只感到沮喪。

我低頭看看寶寶。小淚珠在睜紅的眼眶裡浮動,口張得大大的在噱叫,無牙、鑲滾著唾沬的嘴巴,裡面的小舌頭在顫抖,這就是我要照顧的小寳寶!我跟自己說:「我很生氣,我不耐煩,我很沮喪,我要他馬上停止哭泣」。可事實上我甚麼也不能做,我只能叮囑自己:「千萬不要因生氣衝動作出反應,這只會造成傷害。生氣是正常的,但沒有必要叫他停止,一定不要這樣做」。

那一刻,我面對了自己的情緒,為它「命名」,裡面立刻升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憤怒馬上退縮了,僅僅一兩秒鐘,自私、不成熟、束手無策的我好像蒸發了!我的憤怒也消失於無形!抱着那仍在哭泣,心煩意亂的小寶貝,我整個人都融化了,頭腦也清醒了!此刻,只有我和我所愛的小寶貝。真的,當我為憤怒「命名」,憤怒就離我而去。

照顧孩子,就是照顧自己

過去一個月,我反覆思想這句名言:「照顧孩子,就是照顧自己」。這也是我在利奧身上學到的功課。

利奧再次在我懷裡,他已是討人憐愛、十五個月大的孩子。我抱著他在奶白的搖椅上餵他喝牛奶,隨著椅的搖晃及屋內柔弱的光線,他非常安詳的躺在我的臂彎裏,後來就睡著了,瓶子也掉了下來。好一幅美好、安穩和舒適的圖畫。

此刻,手抱睡嬰那種的幸福感是難以形容的,如果我能替他表達心聲,我倆的父子情此刻被信任與愛深深連繫著。「照顧孩子,就是照顧自己」這句智者之言是多麼的真實,多麼的正確!

愛人和善待人,就是愛自己最實際的表現,專注和關愛孩子能為自己培養溫柔、忍耐和犧牲的精神。背部疼痛仍要背着孩子,身心疲憊仍要陪他們玩,在愛中管教他們(並讓他們明白!)都顯示照顧孩子不只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也是一個權利,甚至是個人成長、性格受模造與磨煉最好的機會。

我坐在椅上,輕輕地來回搖晃著,十五個月大的寶寶,帶着甜睡的呼吸,完全溶化在我的懷裡。此時,我為自己當了父親以後,生命有如此深遠的轉化而震驚。或許外表看不出來,但變化的確發生了。作為父親,我對照顧兒女有強烈的責任感,而在過程中所學到的功課和所得到的回報,其豐富也是其他關係所不能比擬的。

樂孩子所樂

我的另一個重要經歷就是樂孩子所樂的。我們房子的設計是這樣的,冰箱和儲物櫃是貼著天花板坐落在廚房中間。對約兩歲半的安密來說,簡直是天賜的玩意,他可以圍繞這冰箱廚櫃自由地繞圈跑動。有一個下午,他就是這樣的跑,一邊大聲叫喊:「爸爸,你追我!」 於是我們開始繞圈的跑,他知道我在後面,開心的笑得如此純真和充滿活力。我馬上抓住相機,捕捉這只有幾秒鐘的片段。「活在當下」,我告訴自己,「因珍貴的時刻很快便會溜走」。

孩子若喜歡一樣東西,就會全心的喜歡。他們會嚷着:「再來一次!」 一次又一次。成年人就沒有這種的堅持,雖然明知要珍惜此刻,仍常常會錯過,所以我要常提醒自己:與他們同樂,樂他們所樂的。這樣既可以鼓勵丶肯定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也同時幫助自己用小孩子的角度和心情來看事物,喚醒我們在平凡生活中對事物的好奇和驚嘆。

1908年,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教授在他那本Orthodoxy的書裡,寫到孩子天真瀾漫的特質,並指出「成年人不夠強可以為單調的事情雀躍」,孩子則「活力充沛」,「有一股自由奔放的力量」。他繼續提出:「也許上帝夠強可以為單調的事情雀躍」,祂每天都對太陽和月亮,對盛開的鮮花或墜落的雪片說:「再來一次」!就如你把孩子旋轉一圈,或抱著他在膝上蹦跳後,他仍然要「再來一次」一樣!切斯特頓再給一個理由:「樂孩子所樂的,這會促進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祂就是這樣常以祂的創造物為樂」。

看著孩子長大本身就能帶來歡樂。每逢聽見安密說出一些自由創作,句子不全也不正確,卻也能明白的話,我就禁不住笑起來。我喜歡看到兩個孩子全神貫注地完成任務,如砌方塊或閲讀;有時雖然感到沮喪,卻拒絕放棄,最終也能以迂迴的方式完成,這些都帶給我歡樂,在與他們同樂的同時,我對生命也多了一份的驚喜。

聖經確實提到在生活和信仰方面我們要回到孩童的樣式。懂得放下自我,才能領會其中奇妙和驚喜的心情。

深呼吸(或數二十下)

父親的角色肯定是人生最具意義、充實、富有挑戰性,也最費力的任務。我不是家庭專家,但我願意將經驗中所領會到的,提示給那些將要或初為人父的父親們。每當寶寶睡在你懷裡,無論你有多累,或有一千件事情要處理,多希望寶寶快速入睡,一旦寶寶閉上眼睛,你就要嘗試慢慢的深呼吸二十下。聽起來好像沒甚麼,還是試試吧!

深呼吸一方面能確保你的寶寶安然入睡,同時也能使自己放鬆,事實上,自己鬆馳下來,也會影響孩子放鬆。這是我由第一到第六下深呼吸會想到的東西。

到呼吸第七到第九下之間,我已全情投入。看著甜睡的兒子,他那柔軟像花瓣的眼皮閉着,臉頰紅潤如玫瑰,鼻子像一對小鈕扣,胸部徐徐上升和下降,小手和手指不隨意地活動,嘴唇不斷地開合…。

跟著這一刻非常重要,第十到廿下是完全為了幫助自己活在當下。把此情此景安全地保存在記憶裡,珍藏在心底裡。

這一刻濃縮了我為人父所學到的每一個功課,是神聖的,也為我人格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空間,讓自我的意識得以提昇,充份的活在當下。我能從深處照顧好自己,把自己的人格與這麼重要的關係連結在一起,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充滿喜悅。此際,無論甚麼需要處理的事都必須放下,都可以等待,不過廿下呼吸的時間,一剎那很快就要過去。成長是淒美的,有所得—令人興奮和驚喜的,也有所失—令人惋惜的,但都是值得的。孩子跑步的笑聲、「再來一次」的興奮、拼錯的字、童言無忌的笑話、搖晃懷裡的孩子睡覺。這一刻就包含了這一切。

搖吧!搖著你心愛的睡寶寶深呼吸二十下。把你的孩子,連同你對他/她的愛的和盼望都擺在上帝面前。看看你孩子溫柔甜睡的臉蛋,放下自己,完全融入那一刻。慢慢的呼吸,細數二十下,不僅為你的寶寶,也為你自己。

(作者Daniel DeVries是在Drayton, Ontario的牧師。他和妻子Betsy畢業於加爾文神學院,妻子現正在多倫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有兩個男孩,Emmett 和 Leo)

Translated from: “Delighting in Fatherhood: Four Ways for Dads to Embrace Nuturing” by Daniel DeVries. Mutuality, Spring, Volume 24, Issue I, 2017. With copyright permission from CBE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