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員:本會三位創辦人——吳淑儀、邱清萍、劉秀嫻 | 2021年11月

(閱讀文字稿請往下滑看。)

https://youtu.be/yLRcVRq30-w

邱清萍(Cecilia):

「豐榮廿載、繼往開來」,讓我們在感恩之餘,也來談談廿年裡同工們一起走過的路,發生過的事。先簡單幾句介紹一下自己吧,Dora你先來。

劉秀嫻(Dora Wang)自我簡介

我是劉秀嫻,大家比較喜歡叫我 Dora。我在基督豐榮團契的事奉特別關注我們中間的女傳道,個別聯繫那些在事奉上經歷挑戰的,也經常在各處教導姊妹事奉的聖經基礎。過去廿年來,主要在兩間華人教會當全職牧者,讓我發現姊妹在教會的領導角色非常有限。想起我在寫作《還我伊甸的豐榮》過程中發現許多寶藏,神原來很重用與眷顧女性,於是帶領姊妹們查考聖經中的女性人物,鼓勵姊妹,幫助她們發掘與發展恩賜,刻意裝備她們當領袖及聖經老師。我最大的負擔是繼續從聖經發掘女性人物的故事,及編制查經材料,以提高教會弟兄姊妹的意識,明白神其實很使用與眷顧姊妹。

吳淑儀(Lily Lee)自我簡介

我是 Lily,吳淑儀。上個月,我在網上寫了一個篇見證文章—— 《我的二十週年 ── 生命的再生》,講到我二十年前的 quadruple by-pass 的手術,和我參與這些事工的原由。在FiCF 的初期,我是當董事會主席,後來與Cecilia掉換了崗位,我就當了「會長」。世界的苦難、社會的不公義一直都觸動我的心,是我全心關注全人關懷的課題。所以 「會長」以外,我一直都負責「社會關懷」的這部門與事工的發展。啟動了「柬埔寨事工」以後,我一直都在這事工策劃和發展方面事奉。

邱清萍(Cecilia Yau)自我簡介

我是邱清萍,跟她們倆位在豐榮路上一同長跑了廿年,一同拓荒和建立豐榮的事工。曾擔任過會長和董事會主席。感謝主,Lily 在十年前接過會長一職後,豐榮事工結出很美好的花果;這幾年我在總會、香港分會及柬埔寨董事會主席的職份也都順利地交棒了。總會的潘蒙愛Linda 、香港的康咏琴Vicky Hong和柬埔寨的吳萃芳Vicky Chia都是主所重用的僕人,對豐榮很有承擔,也很有眼光,神必定大大使用她們和豐榮各位同工。我目前比較多參予豐榮的靈命塑造事工。

基督豐榮團契的來源

Cecilia:
我們三個人廿多年前合寫《還我伊甸的豐榮》(1997年/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出版)(顯示該書-再版的封面),後來還成立了「基督豐榮團契」,凝聚了同路人,也發展了不同事工。回首當年一同披荊斬棘,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股熱情只能天上來。可否分享當時感動的片段?

 Lily:
我跟 Cecilia和 Dora 寫書的緣由和過程,在我的網上見證文章,都有交代過了。但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二件很關键性的人生經歷,我必須提一下:

1、我是姨媽帶大的,她1908年出生,一生單身,十六歲離家讀書,廿歲便拿了教育學位,一生辦學擔任校長與校監。她是上世紀二十到七十年代香港的社會領袖,更是倚靠神辦校建校神的使女,每晚跪在床前禱告兩、三個小時。在她的教養下,我一直都覺得姊妹可以成為很有貢獻和影響力的領袖,也應好好發揮神給她們的恩賜。

2、我的丈夫李立人 Denny是一位天生女權主義者(born feminist),他一直支持我有充份的自由去回應神的召命,給我成長的空間,成全神放在我心中的夢想。我們夫妻之間相互委身,也彼此尊重!

後來我在Westminster 神學院進修時,曾跟教授和advisor提出我不能同意他們對男女不平等的立場!我看到很多姊妹在教會事奉中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就從聖經裡「創造–墮落–重贖」的救恩歷史做深入的研究,明白兩性都享有同等的價值與託付,應在基督裡一同活出豐盛的人生。神打開了我的屬靈視野,也開拓了我事奉的方向。

Dora:
回想七零年代神呼召我全職當教會行政秘書,那時我還未接受神學裝備。我出身男尊女卑的傳統家庭,也在福音派教會信主與成長,所以凡事順服、從不挑戰權威。當時常被邀請在姊妹事奉座談會裡當講員。大概牧師們覺得我凡事順服,態度正確,就鼓勵受委屈的女傳道與我聯繫。我聽見她們的分享,當時還以為她們不夠順服呢!

直至我從神學院畢業、成為教會十位教牧同工中唯一的女傳道時,才發覺女傳道在教會當領袖實在不容易。我除了在同工會中常為弱勢的女性說話外,還目睹一位女傳道兩年試用期滿就在沒有合理的原因下,被強迫自動辭職。我頓時醒悟過來:若要挑戰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華人文化和福音派教會傳統,絕對不能憑我個人的經驗,必須有深厚的聖經理據!於是下決心再進神學院,把有關姊妹事奉的爭議性經文弄個清楚!

1991年Cecilia邀請我寫書時,我正在加州的Westminster神學院進修聖經研究,原文才剛學到皮毛,但嘗試寫過兩份有關女性領導的論文,教授雖不同意我的結論,卻仍然肯定我的解經嚴謹縝密。我深得鼓勵,就接受邀請、負責《還我伊甸的豐榮》解經部份,盼望從聖經的真理發掘女性按神形像被造的尊貴、肯定我們重贖後在基督裡的豐榮。

Cecilia:
我當時已在中信服事了十多年,有機會全面一點認識北美的白人與華人教會,看到一個令我很不安的現象:不少生命成熟、忠心愛主、熱心事奉主、甚至也有神學院訓練的姊妹,只因為她們不是男生,就不可以擔任領導、教導和講道的事工。結果她們殷勤栽培的年青弟兄都被按立,當了教會的牧師,加入教牧團,而她們仍然在「圈外」,不得參予領導教會的事工。

我也認識一些姊妹宣教士,在宣教工場盡用恩賜服事神,也得到美國差會的賞識,但是回到美國述職,連主日講道都不可以;她們在工場所建立的事工,開始成形,有組織、物業和權力的架構,差會就會派弟兄來接管,不准姊妹繼續擔任領導。這種前後不一的雙重標準傷害了不少姊妹的心。她們只能暗中的流淚,欲訴無門!

我當時雖然有比較寬廣的事奉空間,有時仍然因性別受到歧視。內心漸漸產生一個很強烈的感動,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從神的話、教會的歷史、中西方對待女性的文化現象,弄清楚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感謝主我有機會遇到她們兩位同路人,也有機會一起領「姊妹與事奉」的講座,感動有了共鳴。書出版以後,帶來很多的迴響,也產生一個彼此支持和交流的平台,就是基督豐榮團契。豐榮的路就是這樣走出來了。



豐榮團契創立的理念及事工發展

豐榮團契創立的理念——男女在基督裡成為一,同負家庭、教會及社會的使命,各人按神的恩賜與機會竭盡所能,同心建立天國。為了把這理念付諸實踐,廿年來豐榮發展了姊妹事奉、社會關懷、及靈命塑造三方面的事工。現在讓我們來談談這些事工如何與女性豐榮有關,又分享一下建立過程的甘與苦。

Dora:姊妹事奉事工

姊妹事奉是我們在2001年成立「基督豐榮團契」的第一項事工。我們合著的書出版後,很快得到女傳道,師母,宣教士及機構同工的共嗚,與我們分享她們在職場及家庭所面臨的難處。從寫作過程我們明白了,這些難處來自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墮落文化的傳統,重建姊妹在基督裡的豐榮實在是當務之急。

首先我們在南北加州成立了地區性的支持小組,給姊妹一個空間彼此傾訴與聆聽,代禱與支持,歡笑與哀哭。2005年始,這些支持小組聯合舉辦了每年一度的退修會,在其中探討聖經所啟示的女性在神面前豐榮的身份與地位,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基督的豐榮。

為鼓勵姊妹使用神所賦予的恩賜,建立基督的國度,多年來我們透過文字,宣揚中國宣教史上的傳奇女將,又編制聖經教材,顯示神重用及眷佑女性,及糾正傳統立場對聖經女性的誤解。此外,我們還設立「豐榮姊姊信箱」,解答女傳道在事奉上所遇到的各種困難。

姊妹所受的不平等待遇,我們在2000年及2020年兩次問卷調查和比較中,看到一些令人難過的現實。

廿年前有一半女教牧每月收入少於美金$2,000,六分之五的人少於$3,000美金;現在一半每月收入在$3,000至$4,000之間,六分之五的人少於美金$4,000,廿年進步不到一倍。廿年來被按立的女牧師百分比,也只從7.3% 增至11.5%!不過,我們仍因神給女教牧同工的突破而一同歡欣。例如,廿年前只有16% 經常有機會講道,現在約三倍增至46%!然而大多數的女教牧今日仍表示,期盼與男教牧有同等機會運用神所賦予她們的恩賜。 

2021年可以說是我們部門的一個突破,因為首次聘請專職同工以加強我們服事年輕的一代。今年初有兩位女傳道加入同工行列,因而加添了兩個同路人支持小組,其中之一特別服事來自國內的女教牧同工、師母及神學生。也令人興奮的是,招募了三位對原文釋經有負擔的姊妹,一同研究聖經中神所重用及眷佑的女性人物,準備在明年舉辦查經營,實地試用這些材料,日後可以出版供應查經班使用,以建立姊妹在基督裡的豐榮。

Lily:社會關懷事工

性別歧視在數千年人類歷史中,埋種了莫名的悲痛!婦女與女孩子們受盡欺壓與摧毀,其中以性販賣、性剝削最為可憐!她們的自尊最被踐踏,身心靈受殘害,豐榮最受虧損,也最傷透神心的性別欺壓問題。

柬埔寨豐榮事工(簡稱PMC)以整全福音抗衡人口販賣。我們針對柬埔寨婦幼受到性剝削的三大原因:貧窮、教育程度低與性別歧視,發展了 四項相輔相承的事工項目:女兒之家、女子學校、婦女之家、和社區中心,從治療與重建、教育與禦防全面著手,是「行公義 好憐憫」的實踐,為這些受壓制的姊妹提供醫治、輔導、教育、重建和就業的機會,恢復基督裡的尊貴的形像,活出豐榮的人生;譲家庭、社區知道,女孩子是神所寳貝的,我們在時間、精神、金錢上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PMC是社會公義和跨文化的事工,感謝神幫助我們同心倚靠衪,勝過困難,把社會公義付諸實踐:

同工與宣教士對神的呼召很清楚,以堅定不移的腳步來回應。我們一同聽到受虐婦幼的呼聲,看到受害者的苦情,以基督的福音與恩典進入生命破碎的婦女幼女的世界,抗衡不公義,帶給她們永恆的盼望!

在柬埔寨建立合作網絡、開荒宣教。回想2009年初踏進柬埔寨,我們幾番拜訪當時在抗衡「人口販賣」事工中最資深的三大歐美基督教機構 (Chab Dai, AIM, 和 IJM) ,了解情況,吸收經驗,然後建立了這第一所抗衡人口販賣的華人基督教機。

與本地人合作,跨文化宣教。同工深入社群當中,與本地人攜手合作,更刻意 栽培扶立本地同工,盼望她們能成為將來的接捧人!

宣教士拓展了「豐榮社區中心」,轉化為人父母者的家庭價值觀,提升社會對女兒的重視。

建立團隊精神。每年平均有四十多短宣隊,來自美、港、台,送來不少需用物資,供應社工輔導等專業培訓,又為女孩們提供旅遊、舞蹈、音樂等治療,以及醫療衛生性敎育等講座。

透過「東埔寨豐榮事工」,神不但開啟我們的眼睛,更深的看到世界的不公義,更帶領我們以行動去參與,改變不公義的狀況!面對神「行公義、好憐憫」的吩咐,「基督豐榮團契」不單只以口說「阿們」,更以行動、生命「阿們」回應! 

Cecilia:靈命塑造事工

好,我就來談談豐榮團契靈命塑造事工的開啟與發展吧。

早在2005年第一屆的女教牧退修會裡就有人提過出來,看到這是時代與教會的需要,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漸漸發現我們當中好些姊妹都不約而同在神學院或專科學院接受靈命塑造的訓練。2017年水到渠成,葉美珠牧師願放下在台灣的事奉,來豐榮團契挑起事工主任的職責,神又奇妙的預備了同工團隊,及一個可做為豐榮中心的房子,我們當然要勇往直前了。

此事工的目標是:透過屬靈操練豐榮內在的生命,以致流露在日常生活裡。在靈命的追求上,很多基督徒發現外面活動的頻繁,無論是在教會內或社區裡,是本地或海外宣教,單靠一股熱誠很容易燒盡(burn out),很多基督徒半途而廢,也有不少知名領袖不能善終(finish well); 單靠聖經和神學的理論,也難以支撐日常生活很貼地的需要和難題。更重要的,基督教信仰說到底是與神與人愛的關係,在這方面,姊妹一般比較敏銳和重視。

基於以上的考量,豐榮團契開拓靈命塑造事工,一方面是回應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發揮姊妹的強項。我們盼望弟兄也看到這個需要,與姊妹一同來追求生命更深度的更新。

感到欣慰的是,無論香港、台灣和加拿大的華人教會,在過去廿、卅年不同的宗派都已開禁,肯定姊妹、按立姊妹,讓姊妹可以人盡其才。北美華人教會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改變,但很慢,美國比加拿大更慢。

社會對女性的重視,遠比教會為高,社會比教會更願意接受姊妹的貢獻。在美、加,女人任職州長、大法官、公司總裁、大學校長已不是新聞,但許多福音派的教會仍然堅持男性領導,姊妹事奉仍有許多限制。莊稼已經熟了,很多教會苦於人手不足,事工無法開展,卻仍然不願開放門戶,讓姊妹有同等的事奉機會。主要差派蒙恩的兒女出去收割,希望教會領袖不要再禁止一半,甚至超過一半的教會人才,為她們設限,不能為神的國度盡獻所有。

另外感到欣慰的是,我看見因豐榮團契的存在與事工,有些女性的生命有了轉機,她們明白了神創造男女的初衷,也看到罪如何污染男女的關係,更經歷到在基督裡的釋放,不再懼怕與疑慮,全然奉獻自己,勇往直前。



男女同是神照自己的形像所造

Cecilia:
男女同是神照自己的形像造的,也同是罪人,而且只要謙卑接受救恩,也同樣都在基督裡得著更新的生命,也同樣領受聖靈的恩賜,作出貢獻。很多人都同意男女平等,卻認為男人有天賦的地位,一定要在女人之上,這種矛盾的現象,總要男高女低、男主女從的心態,是文化的現象,還是聖經的教導?如何分辨? 

Dora:
神按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又給他們一同管理宇宙的責任,包括生兒育女的管家職分(創一26-28)。那些認為從開始「男人就有天賦地位、必須凌駕女人之上」的信念,可能來自他們對創世記二章18節的誤解,那節說:神造女人作男人的「配偶幫助他」。「配偶幫助他」字面是「幫助者配合他」。近代一般解經家已同意「幫助者」在舊約聖經出現絕大多數是指耶和華;因此「幫助者」是強者幫助弱者,而非次要的角色與地位,反而是「配合他」,即「在他前面、與他面對面」,而將「幫助者」降到彼此同起同坐的角色與地位。

「總要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心態」顯然是源自根深蒂固、古往今來的墮落文化而非神的心意,因為違背創始男女同尊同榮的明確教導,也違背重贖後新約聖經的宣告「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當我們從聖經讀到似乎有「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含義,必須分辨是「描述性」 (descriptive)的記載,或是「規範性」(prescriptive)的教導。

「描述性」的記載是聖靈啟示作者對當時所發生事件的寫實,不一定是神所喜悅的事;必須參考聖經一貫性或規範性的教導而確定其意義與應用。

一個人類墮落後舊約創世記三章及其後所描述的一夫多妻制的「描述性」例子,就是聖經忠誠地記載大衛王頭六個兒子是他六個妻子所生的 (撒下三1-5),但不表示神贊同大衛王的作為,因為有違新舊約聖經一貫「規範性」的教導:舊約律法要求君王「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新約要求教會領導「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提前三2)。

「規範性」的教導是聖靈啟示作者對當代或後代讀者的要求,但仍須考慮上下文及當代文化背景而分辨是永恆性或是處境性。例如保羅命令「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林前十四34),若考慮上下文就會發現他要求另外兩種人「閉口不言」都是處境性:說方言者有人翻譯就可以開口講方言了;輪到他說話的先知也可以開口說預言。

同樣,女人閉口不言的處境一旦改變,她就可以開口講話了。其緊接下文「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林前十四35),顯然透露當時的希羅文化背景,認為婦女在公眾場所,尤其在學道期間,發言是可恥的。今日婦女在會中發言既不再是「可恥」,就可見這命令是處境性,現代不能應用了!




首頁 | 社會關懷 |事工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