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淑儀 圖/Jessica Tang

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興辦女學的女宣教士們所遭遇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雖然語言的障碍可以克服,異疆受奚落嘲笑也可以勝過,但要改變千百年來中國對婦女的壓抑與歧視以及婦女們的自我封閉,卻决非易事。然而宣教士們一直不屈不撓地努力,從興辦第一所女塾到第一所女子中學,進而到第一所女子大學,以及第一批中國女留學生成功留學等,都得歸功於這些宣教士們披荊斬棘的堅毅精神。自十九世紀中後期,教會女校由通商口岸向内陸不斷發展,出現了「教會所至,女塾接軌」的動人局面,在大陸、台灣、香港皆如此!胡適先生在論及她們的貢獻時說:「從西方來的教士,他們除傳教以外,還給我國带動了新風氣、新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導我們把女人也當人看待!」

時值記念婦女歷史的三月,謹以本文獻給委身中國女子教育的女宣教士們!

 

浙江 「寧波女塾」與「甬江女子中學」

阿德希(Mary Ann Aldersey)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女宣教士,年少時就嚮往到中國宣教,並一直關心中國女子的教育權利。1844年,她在浙江寧波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寄宿學校「寧波女塾」;之後15年,更一直投身女子教育,為寧波地區培植師资。初期入讀「寧波女塾」的都是貧窮殘疾的女兒,1858年初,因經費短缺,阿德希將女學移併美國長老會。長老會原建議以阿德希命名該校,卻被她婉拒了,最後改名為「崇德女校」;1923年,再與美國浸信會濱江北女校合併,名為「甬江女子中學」。

 

山東 「慕貞中學」和「育英女子中學」

穆樂蒂 (Charlotte“Lottie”Moon)為美南浸信會女宣教士,1873年來華,在山東登州約39年,從事宣教,興辦女學,並秉力推動反纏足運動,提高婦女在家庭社會的地位。她最初在登州北門浸信會教堂設立啟蒙小學,並在牌坊街南路建立小十字口女子小學,繼後開設慕貞中學和育英女子中學。最初入學的都是為减輕家庭負擔才送來的女孩。穆樂蒂為女子爭取受教育的權利,擺脱無知,功績非淺。

 

北京 「貝满女中」

「貝满女中」亦稱「貝满中斋」,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學校。1864年由美國公理會的宣教士裨伊麗莎(Eliza Jane Bridgman)在燈市建立,1926年搬遷到同福夾道,1941年被日改為北京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復名為北平私立貝满女子中學,1951年改為五一女中,1952年再改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學,现在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著名女作家冰心,中國的第一位獲南丁格爾獎章王琇瑛等許多名人,都曾在該校就讀。

台灣「淡水女學堂」

這所被公認為開台灣女子教育先河的「淡水女學堂」,在1884年由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博士夫婦(Mackay) 創立,鼓勵女子讀書。該學堂亦是台灣罕見的歷經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女生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雖免學費並津補膳宿,但當時台灣社會仍依循 「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的舊觀念,不願把女兒送來;再加上校舍沒有高牆保護,因此來就讀的漢人女子少之又少。初期該校無入學限齡,亦無學級與學分制;為適應婦女工作與經濟的需求,還特別開辦「夜學」,是一活潑、多元的女學堂。

 

台灣「長榮女中」

該校由英國長老會差會李庥牧師的師母Eliza Cooke宣教士創辦,她目睹臺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又遭受纏足等陋習之束縛,遂於1879年積極倡設女學,以改善婦女的境遇,提高婦女的知識與能力,並培養教會內的婦女員工。英國長老會是倡導女子教育與興女學的先驅。

 

台灣「衛理女子中學」

1957年衛理公會遣派駐台的黃安素會督(Bishop Ralph Ward)與其夫人黃貝介德(Katherine Ward),體會到女子受教育對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遂在美國發起「為地球另一邊自由中國的女子辦一所學校」的建校募款;又承蒙蔣宋美齡女士的捐贈,以及中華民國婦女聯會的贊助,並衛理公會所屬女校校友們的鼎力合作,成功創辦了衛理女子中學,一直秉持「每個學生不能都是第一,但卻都是唯一」的信念,不遺餘地力地栽培女生,嬴得「冠冕上的明珠」的美譽。

香港「英華女校」

1843年,美國浸信會宣教士何顯理(Henrietta Hall)於香港創辦一所女子學校,是英華女校的前身,由最初的十五人增至五十多人,後因何顯理女士早逝而停辦。1900年,倫敦傳道會宣教士牒喜蓮(Helen Davies)在港正式創立英華女校,以基督教訓建立女子品格,並為社會培育未來的母親、教師、護士、女宣教士等,希望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女兒。一切課餘活動全由學生安排,以培養她們的領導能力。香港首位女牧師李清詞牧師就是該女校的畢業生。

 

香港 「真光女子中學」

由基督教宣教士那夏理女士(Harriet Noyes)創辦。1872年,她先在廣州創立真光書院——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1935年遷到香港。學校附設幼稚園、小學、商科及語言部。現是香港以良好校風和成績著稱的女子學校之一,為社會培育有質素的女性領袖。

 

香港 「拔萃女書院」 

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聖公會女校,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被視為香港頂尖學府之一。「拔萃女書院」1899年在玫瑰行成立,因與「曰字樓女館」皆以女子教育為宗旨,才以其繼承者自居,將創校年份回溯至1860年。1913年,學校遷入九龍現址,之前為一片稻田 。二次大戰期間,學校被日軍佔用,改為憲兵總部。1945年9月,學校重開,Ms. Gibbins任戰後首任校長。

 

香港 「協恩中學」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協恩中學」創校史可追溯至1886年,前身是「飛利女校」,由英國聖公會宣教士莊思端(Margaret Johnstone) 為華女兒創辦,後曾跟「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同遷往巴丙顿道同一校舍,但两校依然獨立運作。「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于1924年遷往列提顿道后,「飛利女校」于五年后增建東翼校舍,1936年與另一間創立于1886年的聖公會女校——「維多利亞女校暨孤兒院」合併,遂改為協恩中學,取「兩校協作以見證神恩」之意。

 

香港 「瑪利諾女校」

1925年由美國瑪利諾女修會差會的Mother Mary Joseph Rogers和Sister Mary Paul 創立,一直以啟發性的優質教育栽培在港學齡女童。2012年瑪利諾校友會製作了記錄片Trailblazer in Habits ,向這一群委身於香港女子教育的修女們致敬!

 

香港 「麗澤中學」

原名「麗澤女子中學」,由首任校長梁逸芬與另六位婦女在一九二九年春創立,為女子提供華文教育。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事結束後,開始兼收男生,易名為「麗澤中學」。該校自創校至今,以基督精神培養學生良好品格,以「自強不息」為校訓。為紀念於1987年辭世的梁逸芬校長,該校把廣東道正校命名為「逸芬校園」。梁逸芬校長是本文作者的親姨媽,更是亦父亦母提攜作者成長的恩人,在此倍加致意! 

 

「華北協和女子大學」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福州女子寄宿學校的伊麗莎白•菲希爾宣教士就公開呼籲「如果已經給男孩大學教育,一定也要給女孩大學教育;如果給男孩醫務訓練,也一定要给女孩醫務訓練」。直至1905年,清末的第一所教會女子大學、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方告成立。20世紀上半期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女性,將近三分之一是畢業於教會大學。

 

結語

「基督豐榮團契」不少姊妹們都是這些女校的畢業生!今天我們能夠享受到中國歷代婦女罕有的高等教育,是神透過這些委身於女子教育的女宣教士們所賜!感恩無限!現以「我心獻曲」為禮讚獻給她們,一同榮耀歸神!

All that I am and ever hope to be,
I owe it all to Thee

可是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環顧全球,單是小學學齡女童,因歧視與貧窮還沒入學讀書的,仍有三千五百萬(35 million)!女孩接受教育在今天仍非必然,誠是可悲的事實!今天該是您我承傳回饋的日子——世代雖不一樣,但使命託付卻仍是一個: 幫助女性恢復在基督裡尊貴的形像,活出豐盛的生命!

我心獻曲  My Tribute

當如何訴說 How can I say thanks
祢為我成就的事情 for the things You’ve done for me?
我何等不配 Things so undeserved,
但祢卻用愛向我顯明 yet You gave to prove Your love to me;
雖然有千萬天使歌頌 the voices of a million angels
仍難表達我的感恩 could not express my gratitude.
我今願意將一切所有的 All that I am and ever hope to be,
完全都歸於祢 I owe it all to Thee.
榮耀歸於真神 To God be the glory,
榮耀歸於真神 to God be the glory,
榮耀歸於真神 to God be the glory
因祂成就大事 for the things He has done.

 

 

 


首頁 | 姊妹事奉 |社會關懷 |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