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夏
一、孤寂
一个冬日,图书馆。当我与一本书不期而遇时,心头不禁一凛。封面赫然大书黑色繁体二字:孤獨。顷刻间,恍若看见荒坟野犬,象形文字的意境竟穿透眼帘,以至于我拿起这本书时手微微有些颤抖。(说文解字:孤,无父也。独,犬相得而斗也。)
是的,当我们想到孤独,它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太好。没有人会喜欢孤独。正如书中所说,“孤独”一词包含了“寂寞、隔绝、隐私、疏离”,“寂寞中的人会渴望别人的慰藉,隔绝中的人会意识到别人和自己空间上的距离,希望保持隐私的人会防范别人的窥探,疏离的人感受到别人的敌意或排挤。”在繁华的大街上,孑然独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在漫漫的长夜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辗转的旅途中,无人可以倾诉;在热闹的聚会中,默默独处一隅。我们渴望他人,却又得不到他人的陪伴,更无法走向他人。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孤寂”(卢云)。究其原因,孤寂缘于两个方面引起的紧张和焦虑,一是人与自我关系的疏离,二是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根源,因为当一个人不能友好地与自己相处,他也就不可能与他人友好地相处。
孤寂之令人窒息,是因为它并非我们所需要,却又难以摆脱。它如同身后的影子,我们跑得越快,它追得越紧。越是守在网上灌水、去K歌、参加各样的party、疯狂地加班,内心越是感到深深的寂寥和无奈。怎样才能摆脱身后的影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转过身来拥抱这个影子。
二 独处
当你勇敢地去拥抱这个影子,孤寂不再可怕,你甚至可以享受这种独处。独处,是一种“拥有特定时间空间,与别人没有直接交往,并且是开放、自在、觉悟的心态”。一个人独处斗室,或独自在夜色中散步,在他的视野范围中没有他人,或不受他人的打扰,更重要的是,“寂寞、隔绝、隐私、疏离,每一种意识的结果都少不了‘别人’这一项,是一种我中有他的意识。独处则与此不同,独处是一种与别人无涉的意识状态。”此时此刻,不是渴望他人的同在,而是完全回到自我,享受与自我的同在。孤寂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独处却可以是令人愉快的。
人生难免孤独,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时时刻刻陪伴自己。即使是孩童,也会有妈妈不在身旁的时刻。有的孩子离开了妈妈,就会不安和哭喊;有的却可以独自玩耍,无忧无虑,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自古而来,夫妻同床共眠而异梦,因为若不孤独,就无法进入梦乡。“睡眠只有一个任务:让生命再生(regenerate),以便它可以持续下去。出于自愿的孤独只有一项功能:让社会生活再生,以便它可以更和谐。”由此看来,孤独的价值,不可小觑。
令我惊喜的是,在图书馆接连发现了第二本、第三本关于孤独的书,《孤独:回归自我》,《孤独:哲学上的会遇》,它们都意欲告诉读者,独处的价值是无可限量的。孤独不总是负面的,与亲密关系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有积极的意义,能够鱼和熊掌兼得的人,是幸福的。孤独带来“自由、回归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的态度和创造性”。“如果要使头脑起最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要发挥最大的潜能,似乎就必须稍微培养独处的能力。人类很容易疏离自己最深处的需要与情感。学习,思考,重新与自己的内在世界保持接触,这些全都要借助孤独。”
再看下面这些名人对孤独的吹捧,你会以为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永远无法拓展。”(Thomas de Quincey, 1785-1859, 英国散文家及批评家。)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我从未有过像孤独这样好的良伴。”
英国诗人拜伦也这样说:“在孤独中,我们最不孤单。”
或许,基督徒没有真正意义的孤独,因为他总有上帝的同在。大卫在犹大旷野中,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他最渴想的是神,而不是人。对于基督徒而言,在独处中,我们回归到与神的同在,与自己的同在。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何在?但是,很多基督徒最感困难的,却是无能与自己相处,不敢面对自己。所以,我要斗胆地说,独处是自我觉醒的开始。它使我们离开人,以退隐的方式深入自己的内心,开始自我认知的冒险之旅。“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上帝”(加尔文),因而也可以说,独处是真正的灵修生活的开始。在独处中,人才能拨开迷雾,撩开虚幻的面纱,认识真实的自我。在此之上,方能建立自我与上帝的真实的关系。
孤寂是被自己的影子所追逐,独处是转过身拥抱这个影子,把疏离变为和睦。
人若不先解决与自我关系的疏离,就无法解决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托马斯•默顿说:“没有经历过孤独的人是无法拥有自己的‘深我’(deep self),而只有拥有这个‘深我’的人,才具有爱别人的能力。”人先要了解自己最深处需要,先学会聆听自己最内在声音,才能真实地去爱他人,才能真实地交出自己。
三 独处与团契
一旦发现独处的好处,也同时发现独处何其难求。中国人过年,天天宴乐,不免厌倦,却欲罢不能。身处闹市,喧哗扰攘,蜗居斗室,抬头不见低头见,避之不及。基督徒的生活比别人多了一重群体生活,更显热闹。主日聚会、查经班、探访、服事,不仅生活更加忙碌,而且每样事奉都要与人打交道。独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日,突然读到这句话,“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朋霍费尔),便觉得振聋发聩。
教会是群体生活。因为害怕孤单、寂寞来到教会的,不乏其人。来了之后,也容易对教会感到失望。群体之间,免不了的复杂、纠缠的人际关系,和其他群体似乎并没有什么两样。教会也有教会的“政治”。纵然我们说,教会有教会的超越性,可是,谁能活出来呢?
凡不能独处的,就当小心团契生活。凡不能在团契中生活的,就当小心独处。
没有处理好和上帝、和自我的关系,我们就无法适应群体的生活,我们不过是把自己的问题带到群体中,甚至在群体中问题变得更加糟糕。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独处,先要处理内心的孤单和寂寞,否则我们无法向他人敞开自己,无法建立彼此饶恕、彼此包容的爱的关系。换言之,一个能够独处、能够接纳自己的人,他也能够融入团契生活,懂得如何去接纳他人。
基督徒生活在上帝、教会和自我当中。真正的独处,会使人更加热爱上帝和投入团契生活;真正的团契生活,将“促进个人的自由、刚强和成熟”,帮助人建立与上帝的亲密关系。独处与团契,二者不可偏废。
孤独有时,热闹有时。独处有时,团契有时。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诚哉斯言!
(引文参考朋霍费尔《团契生活》、卢云《从幻想到祈祷》、Philip Koch《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