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依納爵式默觀福音


作者:許陳慧勤 | 2018年11月8日            

 

歸納式查經為華人教會信徒十分熟悉並且被廣泛使用的查經方式之一,內容三部曲包括觀察(observ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及應用(application)。第一步觀察經文中的事實,第二步以事實為基礎經文解释,從而引伸到生活應用。

歸納式查經幫助信徒理解經文內容有不小貢獻,但三部曲中的首兩部都是透過理性思維達至認知,並沒有涉及感性的層面。但從實際經驗告訴我們,單靠理性認知不能帶來持久的生命轉化。

福樂神學院教授Dr. Julie Gorman博士認為讀經的目的是生命轉化[1],真正的讀經必帶來生命的改變。驟眼看來這是一個以行為表現主導的讀經,但我們若再深思生命轉化的過程,也會發現理性認知所帶來改變往往只是一個短暫的行為模式,沒有感性層面的觸動,難以改變內心所擁抱的價值觀或由潛意識推動的本能反應。由頭腦支配的行為改變,不能要產生持久的生命轉化。

Dr. Gorman指出讀經帶來的結果必須包括四個層面[2]:

  • 理性認知Cognitively
  • 感性Affectively
  • 行為操練Behaviorally
  • 持久的生命轉化Existentially

我們讀經祈禱靈修的目的是親近神,但在這方面,理性的貢獻是有限的。神深深地喜悅和愛著我,唯有愛才能接觸愛的神。大衛‧艾克曼博士同样强调情感的投入在认识真理过程的重要。

「當你所知的真理深深地抓住你的情感,甚至掌管了你下意識的思維,又反過來影響你的意識層面時,在這一過程中你就成為主的門徒。感覺並不能證明真理,真理就是真理。但感覺確能印證我們對真理的理解,從而改變我們的品格。」 [3]

心靈受觸動,潛意識的選擇與價值觀才會發生變化,这样的生命轉化才會持久。真正的讀經是全人投入的讀經,也必然帶來生命的轉化。

「讀」這個字本身已隱喻着腦部的運動,那到底怎樣才能超越頭腦的認知,全人投入地讀經呢?有一次我默觀耶穌呼召彼得的故事(路加福音第5章1至11節),我想像自己是彼得,我彷彿看到耶穌最初遠遠地看著我在補網,他定睛在我身上,然後他慢慢靠近我,踏入我的船,邀請我進船聽祂教導。講道後,他再引導我按著祂的指示來撒網,讓我經歷祂的大能,之後才邀請我來跟隨祂。他是那麼溫柔地悄悄地走到我身旁,祂明白我需要時間去進入這個關係,等待我慢慢地認識祂。祂一點也不急躁,是一位那麼溫柔忍耐的主。我開始體會到主的眼目同樣定睛在我日常的生活中,祂以不同的方式來進入我的世界,耐心的等待我來發現祂,我心裏充滿感恩。默觀福音幫助我更認識神,更洞察真正的自己,學習從心靈去體會神的愛。

 

依納爵式默觀福音概念

中世紀的依納爵Ignatius倡導以想像力默觀福音,全人投入,運用神所賜的理性、情感、意志、感官、直覺及想像的能力進入現場,身歷其境,與主及人物相遇,認識基督,洞察真實的我。默觀福音的重點不在思考抽象的神學觀念,不是尋找心得或教導,也不是反思生活上的運用;乃是透過主觀的參與與福音的耶穌個人相遇,更多認識祂,親近祂,愛慕祂,跟隨祂,培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祂心靈對話,讓祂按著祂的心意塑造我們。默觀福音的最终目的是更像耶稣。

當我們忘我地融入沉浸在聖經情景,登上舞台成為其中一員,我們那潛藏在內心長久被壓抑的情緒往往會浮現,我們便認識自己真實的光景,坦蕩蕩地與福音的耶穌心靈相交。我們整個人會受到薰陶,持久的默觀福音操練也會不知不覺中帶來持久的生命轉化。

 

依納爵式默觀福音建基於他的禱告信念

神在萬有中God in all things

神無所不在(omnipresence),祂藉著萬有彰顯自己,也存在於萬有中,所以我們可以在大自然中,在個人與群體中,在過去與現在的生活事件中尋找神的踪跡。

全人的禱告

禱告是超越頭腦的活動,是整個人與神的互動,是生命的相交。所以禱告必須融入人內心的感情世界,釋放一己的感受,坦誠地無拘地向神傾心吐意,同時也安靜地聆聽神微小的聲音。

運用想像力進入真理

依納爵式默觀福音是一種非常活躍的禱告方式,有別於其他靈修傳統中倒空式,不運用思想或任何圖像的默觀。

想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視為虛幻的代名词,但想像不等於虛幻。在福音書中主耶穌邀請群眾運用想像力去進入祂的教导。祂用各樣的形象,用比喻,用故事深入淺出地解釋真理。要明白耶穌的教導,必須運用想像力進入祂所描繪的世界,才能體會主教導的真理。

這樣的讀經是否會引致超越经文的原意呢?也許我們的回應與劇中人物不一樣,我們并非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強加於他们身上。其實我們的感受與情緒反應正真實地反映出我們對真理的理解与回應。我們可以在禱告後辨別我們更接近神還是遠離祂呢?我們的想像引導我們對神更開放還是逃避?要相信神会保護引導祂自己的羊,當我們向祂禱告时,祂乐意与我们溝通。[4]

有些人可能有困難用想像力進入場境,有些看不到圖象,但可以感受到故事情景,對故事有直覺或本能反應。不管怎樣,神必會通過你的記憶,理解,思維,情感或想像力對你說話。當日福音中的耶穌邀請群众以想像力體會真理,今天復活的主對我們發出同樣的邀請。

以下是依納爵教導以想像力默觀福音的方式,這並不是唯一進入福音真理的途径,但能幫助我們全人投入身歷其境地讀经。

 

依納爵式默觀福音步驟

  • 安靜等候,預備心靈Preparation
  • 祈求恩典Petition
  • 建立場景Composition
  • 默觀禱告,進入場景Contemplation
  • 與主對話Conversation
  • 回顧札记Reflective Journaling

安靜等候,預備心靈Preparation

  • 把會令自己分心掛心的東西放下
  • 放鬆,專注放慢调整自己的呼吸
  • 把心思有意識和目的地集中在愛你的神面前,察覺祂的同在
  • 把自己交付祂

祈求恩典Petition

祈求領受與經文有關的恩典,例:默觀有關罪的經文,求主賜下恩典,對自己的罪感到羞恥無助;默觀有關主的犧牲的經文,求主賜下恩典,體會基督肉體與心靈的痛楚。

 

建立場境 Composition

慢慢閱讀經文,讓經文細節進入記憶,使想像飽和,充滿故事情景。運用與經文有關的五種感官感受當時的情景:

  • 注意外觀細節
  • 試著聞一聞當時的空氣氣味
  • 聽聽主角人物与背景的聲音

默觀禱告,進入場境Contemplation

  • 注意在場的每一角色,想像自己是其中一員
  • 加入他們的談話,讓故事情节自然發展
  • 你可能與故事中人認同,也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反應
  • 故事可能已經完結,但你可以繼續與耶穌和故事中的人物談話。
  • 聆聽你內心的微聲,請注意你內裡的反應,想法和心中的共鳴

與主對話Conversation

  • 進入場境與與主對話這兩步往往是同時進行或交叉反覆進行。
  • 过程可能激起内心的情緒,見解,感受,什至恐懼和疑問,或引起回憶和希望,把这些坦诚地向主倾诉。

回顧札記Reflection Journaling

用些時間回顧你這禱告經歷:

  • 察看过程你的感受是……
  • 什麽時刻感受神的同在是特別強?
  • 這和你過去的經歷有關嗎,有些甚麼看法?
  • 神向你說了些甚麼?

總結:

默觀福音帮助我们在爱慕耶稣,学效耶稣的路上有更深的体会。另一次,在默觀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與被捕的情景時,我想像自己是因困倦而睡著的門徒。當主被捕時,我從心底向主說,我不曉得原來剛才在客西馬尼園是一個如此關鍵性的禱告時刻。我赫然發現到自己靈里是那麽的遲鈍,求主賜給我有屬靈的敏銳與明辨的心,能夠意識到爭戰的時刻,以禱告去回應。

默觀福音並不是單單牢記故事或者回到過去。默觀超越时间空間,聖靈会以對你有意義的方式使你此时此刻與復活的主作生命的交流。當你用想像力深入故事情景,全人投入与福音人物互动,你会与主个人相遇,神必会亲自與你對話。

 

註:

  1. Julie Gorman,“In Christian formation our focus is on life; our goal is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for Christian Formation (Course 31118) course outline,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2. Julie Gorman, Teaching the Bible (Course CF505X) course outline,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3. 大衛‧艾克曼博士,成為合神心意,第一课,Becoming What God Intended Ministries
  4. Kevin O’Brien, SJ., The Ignatian Adventure:Experiencing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 in Daily Life, Loyola Press

Bibliography

  • Kevin O’Brien,SJ.,The Ignatian Adventure: Experiencing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 in Daily Life,Loyola Press
  • 郭鴻標,簡介聖依納爵的祈禱觀古道今詮第 1833 期(1999年10月10日)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1999/ta1465.htm
  • Margaret Silf,Taste and See:Adventuring into Prayer
  • Julie Gorman,Teaching the Bible course materials,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 Julie Gorman,Teaching for Christian Formation,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首頁 |靈命塑造|事工文匯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