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走过忧伤路(下)

 作者:叶美珠(口述) 整理:杨玉华

(上接 伴你走过忧伤路:上)

在“伴你走过忧伤路”的支持小组中,通常我会让他们确认自己到底失去了甚麽,真正难过的是甚麽事情后,再帮助他们处理心中的情绪──孤单、寂寞、沮丧,以及重新面对。

三、健康走过哀伤

“伴你走过忧伤路”支持小组与课程内容

最近,我们刚结束为期八週“伴你走过忧伤路”支持小组的课程,有十二位组员(加上老师将近廿人)都经历过亲友的伤逝,几乎80%以上的都表示:经过了这八週之后,他们才知道不需要再苦撑了──不需要勉强压抑所有的忧伤情绪,特意表现得很刚强。

原来,有些人来到教会,以为基督徒需要很刚强,要时时面带微笑。然而,当他经历了失落与悲伤后,就觉得要刚强好难。可是大家都期待他还是跟以前一样,而且要越来越好。他没有经过处理悲伤的过程,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内心裡,因此来到我们小组,有机会讲出来之后,整个人就得著了释放,也就能重新面对。否则,之前有的伤逝者每一次来小组,硬撑在那裡其实很痛苦、很难过的,还要故作坚强,说没有关係、我很好……。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我们不瞭解这种“失去”对伤逝者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变化;而且教会的文化也让我们以为需要表现得很坚强。虽然我们随时可以靠著主喜乐、坚强,但是每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与所处的阶段不同;我们不能主观的认定,希望所有的伤逝者都可以立即走出忧伤。

“伴你走过忧伤路”三阶段八步骤

“伴你走过忧伤路”课程共有三个阶段:震惊→面对→接受。并有八个步骤。

 

1.震惊:承认失去、承认忧伤

在“伴你走过忧伤路”的支持小组中,通常我会让他们确认自己到底失去了甚麽?真正难过的是甚麽事情?当他们瞭解自己有哪些情绪后,再帮助他们处理心中的情绪──孤单、寂寞、沮丧,以及重新面对。

般的小组因为缺乏共通性,如果有人连续三个礼拜,别人会想“这个礼拜又来了”、“又讲了”,而他也会觉得自己是异类,别人不了解。

支持小组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大家都有同样的经历,可以互相瞭解、接纳,彼此在分享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异类,或是不被了解。

所以很多人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到:原来在他的心中有许多隐藏的愤怒,是以前所不知道的。其实他心裡面有一些情绪,因著失丧而非常的生气、愤怒和内疚。也因此,他才开始学习要很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2.面对:经历忧伤、回顾过往、总结告别

当我们在牧养、关怀伤逝者时,除了要瞭解他的情绪,让他有机会说出来,还需要帮助他能够回顾过往,向死者告别──说再见。在这个阶段,当他的情绪得到纾解与处理后,我们就帮助他整理对逝者的怀念,例如制作手册、纪念册、power point等。

有一个组员在先生过世以后,制作了一本纪念册;她分享说,这本纪念册裡面放了所有的会友和家人对先生的怀念,让她从各个层面更加瞭解和珍惜先生过往的事蹟,所以到了课程最后,她才能跟过世的先生真正说再见。

一般的丧礼中会有一个很正式的告别式,可是通常在那时候要说出再见真的很难。所以我们会在小组中让组员有机会写信给逝者,向逝者真正说再见。而我发现,在伤逝过程中,这一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不愿意说再见──向死者告别时,就会一直生活在过去的记忆裡。只有当我们说再见、愿意放手的时候,我们才能重新开始与现在的生活重新连结,告别过去的关係。

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丧礼,死者是友人的祖母,享年一百岁,在丧礼的最后,所有的亲人一起将手中的鸽子放掉,当鸽子飞上天空时,让人有一种释放和自由的感觉,就好像她的祖母回到天家。所以在小组中,我常会带他们做一些祷告,想像一个放手的画面──与所爱的已逝亲人在关係上告一个段落。在祷告中,有人看到他们的家人和上帝的手,就好像上帝以自己来代替所爱的家人,重新在地上跟他们建立一个新的关係。

3.接受:调整空缺、重新上路、欢庆分享

向逝者说再见是非常的重要。总结告别后,才能重新调整生命的空缺,重新上路。我发现,在那八週内,组员们若能用心写日记,对逝者作一些回顾,以致最后能够向逝者说再见的时候,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释放。因为他们在课程快结束时,脸上的表情与刚来小组时,是很不一样的。常常有人问:我怎麽知道自己是走出悲伤,其中一个明显的记号,就是当一个人可以以神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她/他的人生。

案例:我曾经带领一位组员,因为她的先生突然发现罹患癌症,五个月就离世,所以她每一次来到支持小组,都会问“为甚麽神没有听祷告,让先生离开世上?”一直到整个支持小组课程结束后,她约我出去时,还在问我同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神也慢慢地开启她,她也经历到很多的释放,可是她那时刚信主,不能瞭解上帝为甚麽把她所爱的人带走。她觉得应该有一个答案,而她也很生气为甚麽连我也不知道答案。这种失丧,对一个初信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后来支持小组再次开课时,我邀请她来帮忙,陪伴一些组员,她起初非常拒绝。可是有一天主日早崇拜谢院长在讲道时,讲了一句托尔斯泰说过的话:“人生活的目的,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服事神”。她突然觉得这给了她一个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她以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强人,而她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赚很多钱。可是从她的生先过世之后,她就两年留职停薪不工作,要好好思想她的人生到底要甚麽?

那天早上当她听到谢院长的信息的同时,上帝赐下金粉在她手上。当时她坐在我旁边,她告诉我:“上帝给我金粉,我觉得上帝给我一个感动,就是要去帮助一些人走出悲伤”。但她也很怕一到小组就会开始哭,甚至还问我可不可以不要参加。结果她不但上陪伴他人八週的课,而且很认真的分享和支持组员们。以前她的人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赚钱,可是她第一次发现她可以帮助别人,陪伴她们时,她就发觉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现在,她已经不问我“为甚麽”了。因为她已经可以瞭解生有时,死有时,万事都在神的手中。并且她也找到她人生的意义──可以服事神及人。

 
总结

经历失落后,所有哀伤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正常的乃是长时间陷在忧伤中,造成不良的后果。

宏观与微观──失落与忧伤

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失落与忧伤:人类最大的失落乃是永死,在人类堕落时发生的,这带来与神永远的分离,也带来永远的忧伤。

一个微观的角度来看失落与忧伤:在永远的失落与忧伤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人类永无止息的失落与忧伤,直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保罗清楚的指出在永死与基督的再来之间会经历痛苦和忧伤。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 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歎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2~26)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启廿一1~5)

生命中的失落与忧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可以帮助我们接受人生难免会有无止息的失落与忧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带给我们勇气和坚忍,能面对有限人生中有失落/死亡和忧伤。我们都在等候耶稣再来所带来的最后的得赎和恢复。

“愿颂讚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裡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讚、荣耀、尊贵。”(彼前一3~7)

唯有在“现今”的失落中经历神的同在,就确知永恆的同在会是真实的。无论牧者或小组都只能陪伤逝者走两个月,但我们的主能伴伤逝者走一生。但愿每个人在这哀伤的路上,都能遇见这位“复活的主”。

(本文原载《灵粮文荟》网站。作者为灵粮教牧宣教神学院专任老师,在台北灵粮堂辅导中心带领“伴你走过忧伤路”支持小组)

 

首页灵命塑造|事工文汇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