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佩芳

某次,有位信徒领袖问我:“现今教会在灵修上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便答道:“是将人的‘所知’(knowing)、‘所行’(doing)与‘所是’(being)混为一谈!”她惊讶的反问我,“这不该是一致的吗?”她这样的惊讶,倒也令我惊讶得一时答不上话来!我原以为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与现象啊!那次交谈让我印象深刻难忘,所以在此我借本文整理一下思绪,说明我所指的问题是什么,并在塑造生命的基本方向上提出两点建议。

“所知”、“所行”与“所是”的关系

“所知”、“所行”与“所是”三者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并非各不相干、自成一家。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是信仰落实到生活和生命的一个境界。

“所知”是知道神是爱(约壹4:8),知道爱神、爱人如己是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39);“所行”是去宣讲所知道的爱的讯息,或去实践出爱的行动;而“所是“则是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充满爱心的人——爱的传人。“所知”、“所行”与“所是”三者关系紧密,但是“所知”加“所行”就等于“所是”吗?或者“知”就等于“是”、“行”就等于“是”吗?我们看到在现实中这三者之间却并不总有直线的因果关系。

例如,有了知识,不一定可以知行合一。“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罗7:18-19)我相信保罗的感慨也是多人的心声。其次,有敬虔的行动,也不一定表明那个人就是敬神爱人的人。耶稣就曾严厉指责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太23:27)。

无论是保罗的无奈,还是法利赛人的无知或伪善;未能按圣经的教导而行的基督徒,实在彼彼皆是。有些人便因此嘲讽基督徒是虚伪的,讲一套做一套,对教会敬而远之。

其实,被嘲讽为虚伪事小,不正视生命的幽暗面而让其成为破口才事大,因为这些破口会引来大大小小的争端,许多甚至演变成“相咬相吞”(加5:15)的狰狞局面,造成深深的伤害。这样子,主的十架深恩与大使命托负,都被辜负了!

问题出在那里?

为什么爱的教导,未能带来相应的言行?为什么多年来熟识的好姊妹、好弟兄,在面对危机、试探、利益冲突时,会瞬间变成一个陌生人?为什么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是如此困难?

有人说症结是人的罪性:教会都只是罪人聚集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对此我完全同意。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看法是提醒我们人性的软弱,须要彼此接纳;而不是叫我们纵容恶行,不思进取。

改变人心是个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需靠主的恩典,也要努力求变。没错,人心的转化与灵命的成长是有法可依、有迹可寻的。可是,对于这两个重点,培育信徒生命的基督教架构——教会与神学院——却都很少投放资源在这方面。

在“知”、“行”与“是”三方面,一般教会主要关注的是信徒的行动。只要信徒热心出席大、小聚会,热心事奉传福音就好了。因为有参与聚会与事奉就代表灵性不错,而不断的参与,灵命也自然会不断提升的。

至于神学院,主要关注的当然是神学生的知识。只要熟识历代(或其宗派)的重要神学思潮,懂得释经讲道就好了。因为透过对神学、圣经的努力鑽研,人心就能自动转化!

单单行动或知识,真的就足以转化人心?就能令人活出基督爱的生命吗?你碰到过这样的人吗?我倒是遇到不少长期事奉却缺乏灵性培育的基督徒,最终因耗竭而身心灵俱残,有些更因此而澹出事奉与教会(有些人会美其名说是“为主烧尽”!)。我也碰过不少满腹经纶的基督徒,因着所拥有的“真理”而变得故步自封,傲慢凌人。

我不是要反对事奉或轻蔑知识。毕竟,并不是所有热心事奉的都耗竭,或所有饱读圣言的都高不可攀。我只是要提出头脑知识与外在行为不能等同人心的转化,不能取代品性的塑造。主耶稣来是要给我们丰盛生命,而不只是天堂的入场卷。祂临别的叮嘱是使万民作祂的门徒,不单是信徒。

两点建议:属灵阅读和自我认识

首先,属灵阅读

其实,要心意更新变化,活出基督的样式,是老生常谈。两千年来教会的先贤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智慧、美好的榜样。因此,阅读灵修书籍有助我们生命成长,更深进入基督的丰盛。

在众多基督教灵修经典中,依纳爵的《神操》(Ignatius of Loyola, Spiritual Exercise)与大德兰的《七宝楼台》(Teresa of Avila, Interior Castle)对我助益最深。

当代新教的灵修作品可参考:

  • 潘霍华的《追随基督》(Dietrich Bonhoeffer, Cost of Discipleship)
  • 陶恕的《渴慕神》(A.W. Tozer, Pursuit of God)
  • 傅士德的《属灵操练礼讚》(Richard Foster,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 魏乐德的《灵性操练真谛》(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 杨腓力(Philip Yancey)的多本着作

属灵阅读要注意别停留在头脑知识的层面,常提醒自己是为资料还是为转化生命而阅读(reading for information or transformation)。阅读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书中所述的种种人性挣扎、人生顺逆以及各种灵修操练的讲解,与自己的生命有何关连?你的身、心、灵对此有何回响?

其次,自我认识

要生命更新成长,自然要反醒检视生命,这关乎自我认识。你不要以为这只是心理学的范畴。在尚未有心理学的十六世纪,大德兰与加尔文(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经典着作中强调自我认识(self knowledge)的重要。他们分别指出自我认识对灵命成长及认识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惜,许多人活在自欺欺人的虚假当中,不愿看清自己的本相——因为无法接纳那些破碎与幽暗,结果生命难有突破。成长的关键一步,乃是坦诚面对自己的生命、勇敢承认一切的美与丑、欣然接纳所有的光辉与幽暗,这样,才可以清楚求恩的方向,从而与神同工,创建丰盛的人生。

 

 

(编者语:近年神学院纷纷开设“灵修学”部门,这是好现象,反映传道人其中最重要的装备是如何助己助人在灵命上成长。人心对神的渴求不能以“宗教”的知识、活动或仪式来满足,必须全人尽心、尽性、尽意和尽力回应神爱的召唤。我们邀请了在这方面既是学生、也是老师的黄佩芳姊妹执笔,牵引我们在灵命的成长与塑造方面作深入的探讨与学习。我们也邀请在这方面有心得的姊妹来稿分享。)

首页 |姊妹事奉|事工文汇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