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绚华
很多人说「做牧师难、做师母更难!」师母们是教会中的公众人物,长期活在各式各样的期盼下,说她们生活在压力锅里(pressure cooker)一点不夸张;说得更贴切一点,这压力锅是透明的,更像一个金鱼缸,活在众目睽睽之下。观众当中有人用观赏的态度,也有用鑑定的眼光,从穿着、内涵、灵性、人际、相夫、教子、才干、气质等,都列入评估的项目。难怪羨慕做师母的姊妹愈来愈少,甚至有的姊妹明明丈夫是牧者,是传道人,却拒绝人叫她师母。
师母活在「金鱼缸里」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其实保罗早就说过当使徒的,可以推喻到所有属灵领袖,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怎样在里面活却是有选择的,是无可奈何?挣扎求存?还是坦然自在?
师母能够坦然自在,悠然自得,有四个很关键的要素:
一. 与自己的关系
很多姊妹感觉当师母好像在演戏,照教会传统或长执给的「剧本」去扮演「师母的角色」,而不是当自己,常常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不称职的感受。比方说,有些教会的传统是牧师供应灵粮,师母供应饭食;所以师母整天要烧菜煮饭给新朋友吃,慰劳同工等,这对那些有兴趣有能力请客吃饭的师母可能很容易,但对于那些这方面不强的师母就很困难。
也有姊妹感觉当师母像穿了别人的鞋子,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并不合穿。这双鞋子很可能是前任师母留下来的。例如以前的师母很会教导儿童,儿童事工由她带领,接着来的师母若不参与儿童事工很容易被批评,在别人的期望下,即使没有恩赐负担也得做的情况下,往往压力很大,而且吃力不讨好。
师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特质,包括恩赐、负担、才干、个性、人生历练, 并且按自己的特质事奉神。HB London 牧师在他的着作Married to a Pastor中提到有多种类型的师母,(有兴趣可参看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七种类型的师母」。)师母若能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事奉,各展所长,会比较有果效,既实现神在我们身上的计划,自己也会心满意足。
不要误会,这不是斤斤计较,乃是照圣经的教导,做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用镙丝刀来打钉子,除非找不到鎚子,也没有更合适的工具,逼不得已才会这样做。在教会事奉中,有时因为人手短缺,师母不能按自己恩赐与负担事奉,没有人做的事,师母就得挑起来。这样情况不理想却是无可避免的,但应该是一个暂时与过渡的情况;不然,若长期这样,就违反了神给身体不同器官按功用服事的设计,是一个不健康的情况。有一句话正好说明这现象:「哪里有一个过度负责任的人,她/他旁边一定有一个甚至多个不够负责的人。」
许多师母扪心自问,发现最大的压力来源是自己。认识神给我们的特质,心安理得去完成祂讬负的责任,接受自己无法十项全能,也不必面面俱圆,因为祂所要求的不过是忠心。
二. 与丈夫的互动
常听到一些资深的牧者劝勉较年轻的传道人:「婚姻家庭不是对你的事奉很重要,婚姻家庭就是你的事奉!」
也听过一句有趣的话:「爱情的力量仅次于圣灵充满!」
曾经有师母伤心地说:「牧师真正的妻子是教会,我们的婚姻有名无实……」
另外一个师母说:「我的丈夫常常辅导人,一两个小时的协谈,全神贯注,全情投入,想不起什么时候自己从他得到这种毫不分心的注意。每次听到教会会友,特别是姊妹在我面前称讚他给他们的帮助,我就心酸……。终于有一天,我跟他说:我是不是要跟你约见,你才关心我?」
牧师常态:
每一个事奉主的人当初之所以走上全时间事奉的道路是因为看见「事奉耶稣蒙福」,尽管家人反对,薪酬微薄,世上却没有一种回报比得上与主同工、看见别人灵魂得救、生命改变的喜乐。所以牧师们都喜爱事奉,而且绝大部分的牧师都是责任感重的。因为在小事上忠心,大事就找上门来;因为在少事上负责,愈来愈多的事就落在他们肩膀上;而且愈忠心,愈得到肯定,难免愈投入,不知不觉成了「工作狂」、「事奉迷」;加上现今科技先进,只要I-phone,I-pad在手,就可以I-work, I’m-occupied,无意中把师母冷落。
另一方面,师母大都体谅和理解丈夫的辛劳与忙碌,牧师做的每一样事都是重要的,都是有价值的。于是她们尽量协助,把家事都揽过来;有幼小儿女的,更是负起大部份亲子的责任,对丈夫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百般包容,黙黙忍耐。然而忍耐久了,免不了埋怨一两句,如果牧师能解读师母的情绪,接纳她负面的情绪是因为情感需要末被满足,用体谅的言词回应,师母的负面情绪被抒解,两个人就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为过度忙碌的生活作出适当调整,这样夫妇间的矛盾就可以化解。反过来,若牧师视师母的埋怨为攻击,用躲避的方式来回应,或躲在教会或者躲在工作里,结果引来师母对牧师的服事产生敌意,于是多方批评挑剔,牧师便会「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如是者恶性循环加剧,夫妇疏离感加深。
怎样使夫妻间的小矛盾不至演变成恶性循环?
有三个可行的办法,供师母们参考:
第一 承认需要,主动要求
林前7:3「丈夫当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圣经肯定夫妇应该彼此满足身心灵的需要,此乃合宜之分。师母若坦诚将自己的需要与丈夫沟通,清楚直接却不带怒气与控告,牧师通常很乐意照办。与其「等他情愿」不如直接了当吿诉「超忙人」丈夫;这样,师母不会空等待,牧师也容易奉陪。
第二 固定安排「二人时间」做赏心乐事
被称为牧师们的牧师 Eugene Peterson 说 ,十诫中最多牧者违反的就是「当守安息日」。他建议传道人应以祷告与游玩(pray & play)去渡假,牧师师母能够每周固定安排「二人时间」,即使几个小时也好,不受打扰,抛开烦恼,做些夫妇均愉悦的事情,比方吃个丰富的早餐、一起运动…..这样身心灵都会得帮助,同时促进夫妇感情。
第三 配合对方的需要,注意弹性与创意
前面提到牧师们喜爱事奉而且责任感重,心中常常记挂神家的事情。有一次有位牧师被问及他的嗜好时,他不加思索就回答:「事奉。」结果引来哄堂大笑,在塲的牧师与他有共鸣的可不少呢!其实雅歌这首爱之歌不是常提到良人进入葡萄园去巡视所栽种的果树,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吗?新妇愈了解良人,她愈明白工作对丈夫的重要。为了争取与良人在一起的时间,她建议:「我的良人,来吧!你我可以往田间去……。我们早晨起来……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石榴放蕊没有,我在那里要将我的爱情给你。」(歌7:11-12) 师母也可以效法书拉密女的智慧,配合丈夫的需要,寓「二人时间」于事奉、开会与探访等,只要有创意与弹性,还是可以在百忙中有情有趣。
师母常态:
大多数的姊妹都很仔细,观察入微,对周遭的环境与人事较敏感,因此可以接收到很多弟兄没收到的讯息,能提供丈夫所需要的观点与角度;另一方面因为敏锐,顾虑就较多,很容易为丈夫操心,师母也不例外。很多师母常为丈夫担心挂虑。 有一次我被邀请到外州一个师母餐会做讲员,主持人介绍我的时候,她说:「今天我们特别从外地请来一位师母当讲员,因为主办单位请任何一位在座的牧师讲道,他的师母都会为他紧张,无法轻轻松松享受今日的餐会……」我心想她真了解师母,不过师母为牧师担心的何止讲道,有师母担心牧师普通话发音不正,「婚礼」讲成「分离」;有师母怕率直的丈夫开罪人;还有担心健康、灵命、与长执的关系、事奉的表现、輭弱跌倒……
当师母为牧师担心挂虑时,很自然地要为他尽点力,有人为丈夫抱不平,于是挺身而出,当他的保镖,谁都不能碰他;有的当褓姆,呵护备至,事事照顾他像照顾孩子;有的当补习,勤加教诲,事事督导;有的当「补镬」,牧师冒犯了人、做错了事,师母陪罪道歉,代为修补关系。(广东话保镖、补习、褓姆、补镬,皆同音,简称「四 保」),可能你会问:「难道见死不救吗?」当然不是,关键是当我们惧怕的时候,我们倚靠什么?倚靠自己的聪明与手段,还是倚靠神?当我们仰赖神的时候,祂会指示我们当行的路,长期当「四保」,不但影响夫妇关系,也会拦阻丈夫的成长。
记得十多年前教会有一段很困难的时期,领袖当中为了处理一件事情有非常分歧的看法,结果产生了很多问题,连教会的气氛都受到影响,一改平日和睦相爱的互动。我当时在神学院修教牧辅导,受过一点训练,于是找当事人沟通,运用了不少技巧,也花了不少唇舌,还是没效用。最后神光照:与其用口舌说服人、挽回人,不如用祷告为教会筑起保护的墙,自己祷告,也邀请人一齐为教会守望祷告。从那个时候开始,教会渐渐走出困境,逐步迈向同心合意拓展神国的方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