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假才能立真 —— 从彼得的故事看生命里的真我假我
文/ 梁卫红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初代教会的使徒是如何从一群平凡的渔夫税吏,蜕变成后来教会的栋梁?我们透过福音书见识过约翰、雅各的暴躁,见证过彼得三次不认主,也对门徒互争将来谁为大苦笑摇头。在新约后部我们却看到他们成为中坚领袖,在逼迫中将福音传遍地极。他们成为神手中宝贵的器皿,成为圣灵的殿,留下宝贵的新约书卷,为后世教会奠下重要的基础。他们所做的事及呈现出来的生命,都叫我极为羡慕。我很想了解他们生命蜕变的诀窍是什么。
这问题想了好些年,却总没有一个能说服我的所以然。后来在基督丰荣团契灵命塑造的课程里上了「真我假我」一课,拓宽了我的眼界,帮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属灵生命。
彼得相悖的形象
彼得属灵的「前半生」与许多有追求的基督徒相像:听见耶稣的呼召便撇下一切跟随,直率勇敢、遵主命、守戒律、行善为。他也是耶稣在世时最核心的门徒与朋友之一。
彼得在福音书中形象正面,按照今日教会的标准,「有信心、勇敢、敬虔」会是彼得的公众形象,而彼得也认同这个形象。 我们可以品味一下马太福音19章27节及26章33与35节——他乐道自己的摆上,毫不怀疑自己的敬虔及至死不渝的忠心。然而,几乎每次有勇敢敬虔之举后,耶稣都对彼得有所提醒;而且从耶稣的提醒里看,彼得另有一个隐藏的形象:小信、体贴肉体以及内外不一致(参太14:31, 太16:23,太26:34)。
这个现象叫我深思:彼得为什么会有两个如此相悖的形象?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
答案在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揭晓。众所周知,彼得那晚三次不认主。没有耶稣在旁作决定,危机又一再突然逼近,我猜他自然而然顺从了内心的驱动力——先保护自己。可是鸡忽然叫了,耶稣又「恰好」看了他一眼,霎时之间电光火石般,他自己的誓言与主的预言都闪现:三年多的日夜相伴,一同经历了许多,主悉心的教诲,深厚的爱,他以为自己认定了主,永不回头,然而危机面前他却……。
忽然间耶稣之前的提醒全都有了清晰的意义,原来主一直洞悉一切。有信心、勇敢和敬虔只是他外面的形象,就如同他的外衣,是一个外壳,是他一直扮演的一个角色,一个假的彼得;而在内心,正如主曾提醒的,他软弱小信、体贴肉体而自我保护。主看他的那一眼意味深长却饱含怜悯。耶稣正是为软弱的他而来,正为这样的他受羞辱。他羞愧无比,夺门而出痛哭失声。
什么是真我、假我?
真我假我之争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身上。真我是神的原创,神赐我们生命时将祂的性情一并赐予,赋予我们独特的恩赐与召命。真我依附及满足于与神相连的关系,使我们能长成基督的样式。
但我们生活在堕落的世界,大部分人从小并不认识神(或不真认识神),我们与真我割裂而跟从世界;与此同时生存环境及人际关系都对我们有诸多要求,我们从认知世界开始就被训练去适应满足这些要求,从而赢取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爱、认同、接纳、归属感、价值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等。我们习惯了以言行和外面的表现来为自己争取利益。而这个为自己攫取、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就是假我。它在我们身上运作得极其自然而娴熟,即便我们成为了基督徒,还是常常会被它操纵。
假我的核心在于为自己谋取利益,但它善于伪装与合理化,若不深察动机,我们难以分辨。故此,在最敬虔的行为中都有可能有假我的藏身之处。假我对生命最大的破坏在于让我们在属灵上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与真我隔离,只在言行上模仿真我该有的敬虔,却无法真正活出属神的生命。
从假我走向真我
彼得的痛哭是他觉察与觉醒的开始。约翰福音21章15-19节是一段极其美丽的经文,破碎的彼得在主爱中经历重建。在我的默想中,主耶稣是在对彼得(也对我们)的真我发出爱的呼召。假我固然对我们生命造成许多破坏,但主从来看重的是早已赐下并藏在我们里面属神的真我,唯有当真我醒过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真诚而毫无保留地回应神,从此以后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神。彼得后面的生命见证了这一切(参使徒行传)。
从假我走向真我的过程,包含了许多拆毁与重建的工作,痛苦但会充满盼望,也是属灵生命成长成熟的必要过程。路途之中自我省察,与主独处(属灵操练)及信任群体(灵友)的支持都不能缺少。
我相信彼得后书里的这段经文是他的生命体验:「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祂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后1:3-4)
这才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真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