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英黎宣教士(柬埔寨豐榮事工工場副主任)

我们「女儿之家」一年两次送孩子回家过节。每次回家,孩子们都既紧张又兴奋,得知回家日期后,就会与我分享她们的心情,而我每次总会不期然地寻找浓的身影,担心同伴们的兴奋与快乐会刺痛她!

不知道是已经习惯了,还是不在乎,她没有表现得特别忧伤,也没有向其他孩子说一些酸溜溜的话。尽管如此,孩子们回乡后,我的心总是惦念着短期寄宿到其他机构的她。

今年柬埔寨新年,孩子们像往年一样回乡过节,紧张又兴奋;但特别的是,浓也兴奋地告诉我,她在那天也要回乡了!她终于有家了,而且是真正的家。

浓初来时是孤儿,她只记得自己有3个弟妹在乡间的孤儿院,但孤儿院确实的地址与数据,她已不太清楚了。那时她对我们还不太信任,所以我们也无从跟进。随着时间的流逝,信任的逐渐创建,她终于打开心扉,坦白告诉我们家里的情况,但具体数据仍然欠缺,寻亲一事就这样胶滞着。

负责的社工心有不甘——孩子明明是有亲人的,怎可以因着「不知道」而让她孤苦无依?对生命失去热情?于是,社工开始联系孩子出生地的官员。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社工在曙光乍现与无限气馁中交战,历时一年多,终于找到了那所孤儿院,找到弟妹;但那位把4个孩子安置在孤儿院的父亲却失去了联系。于是,社工又再花上一段时间与心力继续这段寻亲之路,最后得知父亲已经离世;但感恩的是,找到了两位姐姐。

于是,六姊弟妹中的四姊妹就在阔别十年后,在孤儿院里重聚,那份相拥的喜悦与泪光,到今天仍温暖着我;而同事们的委身与不舍不弃,则激励着我。

寻亲,不止是为浓找回兄弟姊妹,找到家,更为她找到生之盼望——她决定再读书,为自己与家人的未来奋斗。

为了接浓回乡过年,姐姐坐了十小时车来到金边,机构就把浓送到姐姐的下车点让她们会合。我早早告诉社工我要当司机,要亲自把浓送去与姐姐团聚。在开往团聚点的途中,我常不自禁地回头看浓,特别喜欢她那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笑容,以及那双水汪汪、闪着热情与盼望的眼睛。

十年后第一次与家人过年,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首页社会关怀|柬埔寨事工文汇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